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2020版 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封面

作者:中公教育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92199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2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结合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的考试真题,构架起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技术学七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是一本专门针对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学科的教材。
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基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从而烂熟于心。全书包括下面几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本书的使用方法,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技术学等部分的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

相关资料

    部分教育学
    教育学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考查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教育学是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本部分共十一章,知识分布广泛。我们按照对知识讲解的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四个模块:个模块是对教育基本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至四章;第二个模块是对教育中主体的介绍,主要包括第五章;第三个模块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六至十章;第四个模块主要是对教育研究的内容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十一章。
    从考查题型来看,本部分的十一章内容均涉及以客观题形式进行的考查,而以主观题形式进行的考查主要集中于第二、五、七、八、九章。
    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属性和功能
    2.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来,本意为“引导”“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部分教育学
    教育学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考查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教育学是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本部分共十一章,知识分布广泛。我们按照对知识讲解的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四个模块:个模块是对教育基本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至四章;第二个模块是对教育中主体的介绍,主要包括第五章;第三个模块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六至十章;第四个模块主要是对教育研究的内容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十一章。
    从考查题型来看,本部分的十一章内容均涉及以客观题形式进行的考查,而以主观题形式进行的考查主要集中于第二、五、七、八、九章。
    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属性和功能
    2.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来,本意为“引导”“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2021·呼伦贝尔·单选】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很少使用,到1902年,才开始成为汉语系统中的一个常用词。我国出现了以“教育”为题的专著,“教育”成为一个常用词。早将“教”“育”两个字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使用是()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论语》 B.《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说文解字》
    【答案】C。
    2.【2019·包头·单选】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
    A.《孟子》 B.《学记》
    C.《说文解字》 D.《论语》
    【答案】C。
    考点2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将“教育”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定义
    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教育,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态见表1-1-1。
    表1-1-1教育的基本形态
    分类依据 类型 含义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形式化教育 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 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
    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 最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 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教育实施机构和地点不同 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早的独立形态的教育
     学校教育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除上述形态以外,根据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教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教育可以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教育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2021·呼伦贝尔·单选】由国家最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是指()。
    A.非正规教育 B.正规教育
    C.非正式教育 D.家庭教育
    【答案】B。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考点1教育者
    从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从狭义上来讲,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因为只有教师才是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并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的特征。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又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018·特岗·填空】学习者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学习的。
    【答案】主体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又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
    考点4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
    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与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阶级性、社会性、历史性、永恒性等只是教育所具有的属性,而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1.【2021·呼伦贝尔·单选】人类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活动。教育作为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它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
    A.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 B.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
    C.以提高活动效率为目的 D.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为目的
    【答案】A。
    2.【2018·呼伦贝尔·单选】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B.参加美术作品展
    C.新生儿吞咽母乳 D.家长指责孩子
    【答案】C。解析:新生儿吞咽母乳属于吞咽反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本能动作。A、B、D三项均属于教育现象。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教育的时代性。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第二,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除原始社会教育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社会形态的教育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上。教育的阶级性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3)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教育具有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体现见本部分第二章节中的“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教育具有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2019·鄂尔多斯·单选】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22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真题实战 洞悉考情
本教材“考题再现”部分收录了近几年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按照知识点对试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整理出规范详细的参考答案,帮助考生熟悉命题方向,梳理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二)讲练结合 科学备考
本教材“强化练习”板块中的试题都是依据考试要求和真题的特点,精挑细选而成的。题型较为全面,帮助考生进行考前提升,为考生的复习备考指明方向,点亮教师招考的征程。

目录

目录
部分教育学
章教育与教育学(2)
学习目标(2)
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8)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4)
强化练习(28)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30)
学习目标(30)
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0)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7)
强化练习(45)
第三章教育目的(48)
学习目标(48)
节教育目的概述(48)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概述(54)
强化练习(59)
第四章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61)
学习目标(61)
节学校概述(61)
第二节教育制度(63)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66)
强化练习(70)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72)
学习目标(72)
节学生(72)
第二节教师(77)
第三节师生关系(88)
强化练习(93)
第六章课程(96)
学习目标(96)
节课程概述(96)
第二节课程目标(104)
第三节课程内容(106)
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开发(109)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评价(110)
第六节课程资源(113)
强化练习(114)
第七章教学(117)
学习目标(117)
节教学概述(117)
第二节教学过程(118)
第三节教学原则(124)
第四节教学方法(129)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36)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42)
第七节教学模式(146)
第八节教学评价(151)
强化练习(158)
第八章德育(161)
学习目标(161)
节德育概述(161)
第二节德育过程(165)
第三节德育原则(169)
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72)
第五节德育模式(177)
附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节选)(179)
强化练习(183)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86)
学习目标(186)
节班主任工作(186)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92)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98)
强化练习(202)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204)
学习目标(204)
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204)
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205)
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207)
强化练习(208)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210)
学习目标(210)
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10)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212)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15)
强化练习(219)
第二部分心理学
章心理与心理学(222)
学习目标(222)
节心理学概述(222)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225)
强化练习(226)
第二章认知(228)
学习目标(228)
节感觉(228)
第二节知觉(230)
第三节意识与注意(234)
第四节记忆(240)
第五节想象(249)
第六节思维(252)
强化练习(258)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62)
学习目标(262)
节情绪与情感(262)
第二节意志(268)
强化练习(275)
第四章个性心理(277)
学习目标(277)
节需要、动机与兴趣(277)
第二节能力(281)
第三节人格(286)
强化练习(293)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96)
学习目标(296)
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9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98)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300)
强化练习(301)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303)
学习目标(303)
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303)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306)
第三节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310)
第四节学生的个别差异(314)
强化练习(317)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320)
学习目标(320)
节学习概述(320)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24)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332)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37)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40)
强化练习(341)
第四章学习心理(344)
学习目标(344)
节学习动机(344)
第二节学习策略(354)
第三节学习迁移(361)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368)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376)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84)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94)
强化练习(402)
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06)
学习目标(406)
节心理健康概述(406)
第二节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407)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12)
强化练习(418)
第六章教学心理(421)
学习目标(421)
节教学设计(421)
第二节课堂管理(427)
第三节教师心理(436)
强化练习(445)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
章新课程改革概述(448)
学习目标(448)
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发展趋势(448)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450)
强化练习(452)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454)
学习目标(454)
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454)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师行为的转变(456)
第三节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458)
第四节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变革(460)
第五节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变革(462)
强化练习(464)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68)
学习目标(468)
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468)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72)
强化练习(475)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76)
学习目标(476)
强化练习(479)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82)
学习目标(482)
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82)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483)
强化练习(485)
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章教育法律基础(488)
学习目标(488)
节教育法律概述(488)
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491)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494)
强化练习(497)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499)
学习目标(49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9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50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514)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20)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32)
六、《教师资格条例》(539)
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541)
八、《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543)
九、《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546)
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552)
十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555)
十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557)
十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560)
十四、《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566)
强化练习(566)
第七部分教育技术学
章教育技术概述(570)
学习目标(570)
节教育技术基本概念(570)
第二节教育技术的发展(574)
第三节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577)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83)
强化练习(585)
第二章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学设计(587)
学习目标(587)
节教学设计概述(587)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589)
第三节信息化教学设计(592)
强化练习(594)
第三章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595)
学习目标(595)
节学习资源(595)
第二节媒体资源(596)
第三节网络教育资源(600)
第四节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601)
强化练习(603)
附录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节选)(605)
附录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节选)(610)
附录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节选)(612)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2020版 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0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