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鑫
页数:3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375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阐述国内外文化哲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文化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和论证,其中包括对德国有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本体论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并以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对文化哲学本体论进行深度探究。本书依据人类实践活动的普遍本质和特征对社会文化的实质作出理论分析和概念界定,并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基础,建构文化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在实践哲学范式中,重点探讨了文化哲学研究中出现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证了文化发展的相对性与保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关照,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文化建构中的文化自信问题等等,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
作者简介
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文化哲学、美国社会与文化。已发表学术论文15篇(CSSCI 4篇,C扩1篇,北核4篇,国外期刊1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天津市教委科研项目2项、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独立翻译并出版英语类丛书5部、参编教育类书籍1部、哲学类丛书1部
目录
序
前言
章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概念
节 “文化”概念的诸种界说
一、文化概念的语义演变
二、西方学界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三、中国学界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 社会文化的实质
一、文化的实质与存在形态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文化实质的界定
三、文化精神的社会化和客观化
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存在形态
一、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文化
二、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社会规范秩序文化
三、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
四、作为任何社会的存在方式的文化模式
第二章 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节 西方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西方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二、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主要思潮或流派
三、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宏观审视
第二节 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哲学的演变
二、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哲学的三大思潮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文化哲学的新发展
第三章 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论证
节 卡西尔对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论证
一、文化哲学的存在论之维
二、符号世界是人的“新的实在之维”
三、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
四、符号世界中的语言与“逻格斯”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革命
一、欧洲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革命
第三节 人的感性活动是文化哲学的本体论依据
一、人的文化创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
二、社会性质是文化创造活动的普遍性质
三、人的文化创造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四、文化创造活动的丰富性取决于人的感性活动的丰富性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性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条件对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制约性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制约性
第四章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
节 价值、价值关系与价值观念
一、价值与价值关系
二、价值观念
第二节 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一、主体的需求结构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层次性
二、主体的存在结构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层次性
第三节 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与社会的“文化进化”
二、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与客观标准
一、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及其主观性和相对性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及其双重意义
第五章 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节 怎样理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一、文化模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二、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成因
第二节 社会文化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特征
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大致相同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基本趋向
第三节 如何看待当代文化哲学中文化相对主义
一、从文化多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
二、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观念
三、文化相对主义的积极价值和理论困境
第四节 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普遍价值准则
一、人的自由本质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根本依据
二、人的自由本质的现实化过程
第六章 现代社会的文化困境与文化危机
节 现代社会文化建构的矛盾、困境与危机
一、现代社会中“集体意识”的缺失
二、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悖论
三、文化价值观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传统理性主义的自我颠覆
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逆向哲学运动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基本思想倾向
三、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危机
一、文化危机与文化模式的变迁
二、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转型
第四节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危机
一、道德危机的实质是道德信念的危机
二、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惑
三、道德危机的社会根源
第七章 文化价值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文化的自在性与超越性
二、自觉的文化与自在的文化
三、自觉的文化对自在的文化的超越与批判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一、怎样理解文化自信
二、文化的生成性与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根本依据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化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章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概念
节 “文化”概念的诸种界说
一、文化概念的语义演变
二、西方学界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三、中国学界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 社会文化的实质
一、文化的实质与存在形态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文化实质的界定
三、文化精神的社会化和客观化
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存在形态
一、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文化
二、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社会规范秩序文化
三、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
四、作为任何社会的存在方式的文化模式
第二章 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节 西方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西方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二、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主要思潮或流派
三、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宏观审视
第二节 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哲学的演变
二、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哲学的三大思潮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文化哲学的新发展
第三章 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论证
节 卡西尔对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论证
一、文化哲学的存在论之维
二、符号世界是人的“新的实在之维”
三、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
四、符号世界中的语言与“逻格斯”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革命
一、欧洲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革命
第三节 人的感性活动是文化哲学的本体论依据
一、人的文化创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
二、社会性质是文化创造活动的普遍性质
三、人的文化创造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四、文化创造活动的丰富性取决于人的感性活动的丰富性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性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条件对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制约性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制约性
第四章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
节 价值、价值关系与价值观念
一、价值与价值关系
二、价值观念
第二节 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一、主体的需求结构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层次性
二、主体的存在结构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层次性
第三节 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与社会的“文化进化”
二、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与客观标准
一、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及其主观性和相对性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及其双重意义
第五章 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节 怎样理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一、文化模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二、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成因
第二节 社会文化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特征
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大致相同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基本趋向
第三节 如何看待当代文化哲学中文化相对主义
一、从文化多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
二、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观念
三、文化相对主义的积极价值和理论困境
第四节 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普遍价值准则
一、人的自由本质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根本依据
二、人的自由本质的现实化过程
第六章 现代社会的文化困境与文化危机
节 现代社会文化建构的矛盾、困境与危机
一、现代社会中“集体意识”的缺失
二、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悖论
三、文化价值观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传统理性主义的自我颠覆
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逆向哲学运动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基本思想倾向
三、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危机
一、文化危机与文化模式的变迁
二、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转型
第四节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危机
一、道德危机的实质是道德信念的危机
二、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惑
三、道德危机的社会根源
第七章 文化价值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文化的自在性与超越性
二、自觉的文化与自在的文化
三、自觉的文化对自在的文化的超越与批判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一、怎样理解文化自信
二、文化的生成性与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根本依据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化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