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魏强 著
页数:26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375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正确认识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既要保证社会稳定,又要发挥社会活力,这就要充分发挥思想疏导柔性维稳的社会功效。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观点为科学指引,以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总体情况的深刻认识为重要前提,观照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调处的鲜活现实,基于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矛盾、社会稳定、社会治理问题的丰富深刻论述,总结凝练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科学观点,同时基于对中华经典名著的研读,深度开掘中国古代关于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智慧,循序地探讨思想疏导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与必然、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背景与内涵,以及思想疏导参与社会治理的当代意义。基于对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价值的深刻认识,全书围绕思想疏导参与社会治理,比较集中、系统地阐析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目标与内容、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运行机制、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依托等重要论题。
作者简介
魏强,博士,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现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党支部书记。兼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匿名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央“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课题编写组主要成员。先后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免试保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8岁破格晋升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疏导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研究”(项目编号:14XKS044)等第一最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参编教育部长江学者主编著作3部,曾在《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近40篇。曾提交多件咨政类稿件获上级单位采用,多篇理论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并成为学习强国推文。文章《努力成为一面守持初心、接续行动的“好旗帜”》荣获求是网“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征文活动优秀奖并被求是网、中国干部学习网、前线网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被人民网、中国干部学习网、宣讲家网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让合作的阳光驱散疫情的阴霾》(《光明日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刊发成为学习强国推文)并被光明网、求是网、人民网、中国网、党建网、中国党刊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湖北社会科学网、中原人文社科网、江苏社科规划网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 博士论文《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2014年,全国共8篇),学术成果曾荣获第十八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征文一等奖,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三十周年优秀成果全国“三等奖”、重庆“二等奖”,求是网“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征文活动优秀奖。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结题项目,第一步学术专著,第一次从思想梳疏导的角度系统研究如何化解社会矛盾。正确认识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既要保证社会稳定,又要发挥社会活力,这就要充分发挥思想疏导柔性维稳的社会功效。
目录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思想疏导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与必然
第二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背景与内涵
第三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价值
第二章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智慧
第三章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目标
第二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内容
第四章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预警管理机制
第二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诉求疏通机制
第三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沟通协调机制
第四节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联动协同机制
第五章 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依托
第一节 促进社会沟通有效运转
第二节 怠惰应付转向主动回应
第三节 管控维稳转向柔性维稳
第四节 坚持疏导力量联调联动
第五节 发挥人民调解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