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慧林 耿幼壮
页数:35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2997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文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介绍和分析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学说,着重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理论形态、共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力图打通西方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狭义的文学理论与广义的人文学术,追踪西方思想与文化的整体线索,并使“诗性”的价值在这一线索中得以展示。书中的“插文”多为重要经典的摘选,或者后世就相关问题的论说,以帮助学习者建立必要的比较和参照。各章所附的思考题、书后以中英文对照方式提供的“相关批评术语”及简要释义,也是为了读者的学习和检索之便。本次修订除去调整文字、订正错漏,还新增了一百多处重要文献,希望更好地帮助读者回归原典阅读。
作者简介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代表性著作有《神学诠释学》(增订版2018)、《在文学与神学的边界》(2012)、《意义》(2013)、China, Christianity and the Question of Culture(2014)等。主讲的“西方文艺理论史”入选第一最精品课程,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一最教学团队等。耿幼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代表性著作有《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2005)、《书写的神话:西方文化中的文学》(2006)、《圣痕:基督教与西方艺术》(2009)、《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2013)、《敞开的世界——跨学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2016)等。
目录
古希腊至新古典主义时代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
第二章 古希腊文化的鼎盛至古罗马时代
第一节 柏拉图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
第三节 古罗马时代的美学和文论
第三章 中世纪
第一节 中世纪文论与中古人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 奥古斯丁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
第四章 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时代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文论
第二编
启蒙主义至现实主义时代
第五章 启蒙主义时代
第一节 启蒙时代的现代诠释学雏形
第二节 启蒙时代文论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狄德罗与莱辛
第六章 德国古典美学(上)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康德哲学中的美学思考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第七章 德国古典美学(下)
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黑格尔的“人物与环境”理论
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第八章 浪漫主义时代
第一节 德国早期浪漫派
第二节 英国浪漫主义文论
第三节 法国浪漫主义文论
第九章 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时代
第一节 别林斯基
第二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三节 泰纳
第三编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
第十章 20世纪西方文论的范式延伸
第一节 以语言、结构、文本为圆心的形式批评
第二节 以创作、接受、阅读为圆心的意义批评
第三节 以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为圆心的文化批评
阅读书目
相关批评术语与自测练习
后记
节选
前言“西方文论”是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之一,以西方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概括性地介绍和分析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及其理论形态,借此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自缪朗山先生1960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讲授“西方文艺理论史”,至今已有70年。后来缪先生的弟子章安祺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整理相关文献,分别编订了《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和四卷本《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新版)。以此为基础,这一课程始终是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建设的重点项目,并出版过多种相关教材,比如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西方文艺理论史》(1994),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要》(2003),章安祺、黄克剑、杨慧林《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2007)以及2013年出版的本书;近十余年来又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然而“文艺理论”究竟何谓,未必能在学人中达成共识,在当今的学术语境中更是如此。因此或可含糊其词,姑妄以“西方文论”称之,从而为一些“越界”的讨论留出余地。西人惯用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文学研究”(literary studies)等,恰好可以为此提供些许托词。而罗兰?巴特所谓的“文论”或“文本理论”(la théorie du texte),多少也能有所关联。沿此思路,本教材将所述内容上溯到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和“前柏拉图美学”,重点增补了中世纪的欧洲文论、“神学美学”的人文学意蕴以及由此展开的“意义”问题,同时还将20世纪西方文论归纳为三种主要的范式延伸及其对古典文论的回应,力图寻索当代西方文论与古典西方文论的完整脉络和逻辑联系。而打通西方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打通狭义的文学理论与广义的人文学术,无非是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还原西方思想与文化的整体线索,并使“诗性”的价值在这一线索中得以展示。对中国人而言 ,学习西方文论的关键还特别在于对其所以然的追问、对其针对性的探究、对其概念工具的把握、对其理论框架的解析;从而思想差异和文化间距才能成全独特的视角和问题意识,不同的思想资源才得以相互激活。这应该是我们对中国语境中的西学之可能期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去评析西方文论的一些思想观点,引导读者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西方文论的学术贡献及其局限性。本教材主要以《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修订本)(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作为配套参考书,其中汇集了西方文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查考便捷。可供参阅的英文资料包括《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edited by Hazard Adams, New York: Harcourt Breace Jovanovich, Inc., 1971)、《1965年以来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edited by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Tallahassee: Florida S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文学研究》(Studying Literature: The Essential Companion,by Paul Goring, Jeremy Hawthorn and Domhnall Mitchell, London: Arnold, 2001)等。另外一些基本文献则被列入书后所附的“阅读书目”。本教材间或编入的“插文”,多为重要参考书的摘选或翻译,特别着重于后世就相关问题的论说,以帮助读者建立思想的关联并拓展可能的阅读。“插文”附有提示性的小标题,如果确实在阅读中影响到正文的连贯,略去即可;不过,这些“插文”对于真正深入的学习其实非常重要,而且均注明了详细的出处,当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教材还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添加了“相关批评术语”及简要释义,亦是为读者之便。所附“自测练习”则是为了满足自学者的要求,不过“标准化”的自测切不可当真,至少须以各章之后的“非标准化”思考题与之互补。如若不然,则离“文论”之要旨远矣。本书上一版的部分章节可能因为拼合过不同的讲稿,尚有错漏或颠三倒四,重读时颇感汗颜。此次修订不仅认真调整了文字,还增补了一百多处重要文献,希望能对这门课程及其修习者有所交代。作者 2005年2月9日初稿2012年9月18日修订2021年2月26日再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