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俊德,徐迎涛 主编
页数:23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72628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版高职高专教材是对上版教材进行修订。通过修订,使教材更加实用、条理和规范,较上版增编了二维码数字内容,为便于 教学,教材设有学习重点、知识链接、章末复习思考题,书后附有教学大纲和主要参考书目。本教材由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 、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与康复原则 等11部分组成。
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概要》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二、形象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式
四、类推思维方式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与精室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骨
四、脉
五、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神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三、人体之神的分类
四、人体之神的作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基本含义
二、体质的评价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病因
二、体质与发病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
五、体质与治疗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劳逸失度
三、饮食失宜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虫兽伤
三、寄生虫
四、医源因素
五、先天病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正邪与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望局部情况
三、望排出物
四、望舌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内容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九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一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概要
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三、三焦辨证概要
第十章 预防、治则与康复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三节 康复原则
一、形神结合
二、内外结合
三、药食结合
四、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
第十一章 实训指导
第一节 藏象思维能力实训
实训一 藏象理论应用——理解能力实训
实训二 藏象理论应用——分析能力实训
第二节 经络认知能力实训
实训一 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标注练习
实训二 经络理论应用能力实训
第三节 体质辨识及检测能力实训
实训一 九种体质分类法配伍练习
实训二 体质辨识及检测
第四节 四诊能力实训
实训一 舌诊练习
实训二 脉诊练习
第五节 辨证思维能力实训
实训一 八纲辨证练习
实训二 脏腑辨证练习
主要参考书目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概要》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二、形象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式
四、类推思维方式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与精室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骨
四、脉
五、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神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三、人体之神的分类
四、人体之神的作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基本含义
二、体质的评价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病因
二、体质与发病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
五、体质与治疗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劳逸失度
三、饮食失宜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虫兽伤
三、寄生虫
四、医源因素
五、先天病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正邪与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望局部情况
三、望排出物
四、望舌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内容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九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一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概要
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三、三焦辨证概要
第十章 预防、治则与康复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三节 康复原则
一、形神结合
二、内外结合
三、药食结合
四、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
第十一章 实训指导
第一节 藏象思维能力实训
实训一 藏象理论应用——理解能力实训
实训二 藏象理论应用——分析能力实训
第二节 经络认知能力实训
实训一 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标注练习
实训二 经络理论应用能力实训
第三节 体质辨识及检测能力实训
实训一 九种体质分类法配伍练习
实训二 体质辨识及检测
第四节 四诊能力实训
实训一 舌诊练习
实训二 脉诊练习
第五节 辨证思维能力实训
实训一 八纲辨证练习
实训二 脏腑辨证练习
主要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