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夏明霞
页数:20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32711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课程实施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近几年,随着课程自主权的下放,学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研制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开启了启迪智慧之旅,但是也引发学校新的思考,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建构了学校的启慧课程体系。这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的具体体现。本书将分为五个章节分别阐述海淀区定慧里小学在相关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课程建设方面实践探索。章从“回归教育原点:慧心教育的探索之旅”出发,将学校办学理念以及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分三节论述,节盘点了定慧里小学的课程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学校如何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取精。第二节详细阐述了启慧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包括概念的提出、重要思想的体现、课程的整体建构;第三节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详细解读了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这条路的学校所做出的努力。第三章分六节论述,从学校的“慧德、慧体、慧智、慧美、慧劳、慧文”六大领域详细阐述了“慧心课程”体系的落实。在每一个领域中,既有这一课程领域的框架体系的构建、典型案例呈现,又包括学校在本领域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第四章主要围绕在拉动课程内部变革的过程中课堂的华丽转型。从“阅读浸润,打造全时空教学新样态”“问题引领,拓宽学生智慧成长空间”“学科共融,提升学生思维发展广度”这三大特色进行详解。第五章详细论述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是如何保障课程的实施和落实,主要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示范引领、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以及如何治理与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夏明霞,北京市海淀区定慧里小学书记、校长。致力于在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多篇文章发表在《华声教育》《教育》等期刊,《云端战疫特色课程》被北京青年报、北京市教育学会、等刊载、转载,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北京市及海淀区论文评选一等奖。现为海淀区名校长工作室核心成员。先后被评为海淀区“重视民主建设的好书记、好校长”、优秀党务工作者、海淀区三八红旗手、海淀区“四有”教师、海淀区“让人信服的好书记”。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意义,学校课程建设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学校课程建构的重要价值
三、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理论奠基,夯实慧心课程建设地基
一、以人为本
二、系统建构
三、理论基础
第三节 “教育初心”,慧心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
一、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
二、慧心课程的概念解读
三、慧心课程体现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 整体建构:课程结构“大手术”
第一节 盘点家底,整顿乱象丛生的校本课程
一、梳理学校课程历史
二、学校课程现状分析
三、精简课程去粗取精
第二节 素养奠基,慧心课程的建设基础
一、学生核心素养对学校课程建构的引领作用
二、核心素养在慧心课程中的具体落实
第三节 五育并举,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
一、慧心课程的目标与原则
二、慧心课程体系框架
三、慧心课程中的国家课程开发
第三章 落实载体:构建学校慧心课程体系
第一节 慧德课程,挖掘教育的生命意义
一、慧德课程的体系构建
二、慧德课程的实践案例
三、慧德课程的反思评价
第二节 慧智课程,落实学科素养主阵地
一、慧智课程的体系构建
二、慧智课程的实践案例
三、慧智课程的反思评价
第三节 慧体课程,为生命精彩保驾护航
一、慧体课程的体系构建
二、慧体课程的实践案例
三、慧体课程的反思评价
第四节 慧美课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
一、慧美课程的体系构建
二、慧美课程的实践案例
三、慧美课程的反思评价
第五节 慧劳课程,上好生存教育的第一课
一、慧劳课程的体系构建
二、慧劳课程的实践案例
三、慧劳课程的反思评价
第四章 课堂转型:拉动课程内部变革
第一节 阅读浸润,打造全时空教学新样态
一、全时空阅读教学的缘起
二、全时空阅读教学的实践
第二节 慧问学堂,拓宽学生智慧成长空间
一、课堂变革的缘起
二、课堂变革的实践
第三节 学科共融,拓宽学生思维发展广度
一、学科共融的缘起
二、学科共融的实践
第五章 保障落实: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
第一节 引领与支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学校的软实力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在深化课程建设中提升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在课程的组织与管理中提升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在文化再生中提升
第二节 保驾护航,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
一、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
二、创建课程研究共同体
三、成立教师工作坊
第三节 课程评价:保障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创新评价机制——综合测评学生学科素养
二、拓展课程采取的评价方式
三、实践类综合课程的展示性、终绪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