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银铭
页数:22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731003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参考国内外中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对中学图书馆进行了介绍与定位,同时对图书馆如何开展读者服务工作、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及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了相应论述。
作者简介
谢银铭,男,1980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硕士,现任职于山东省荷泽第一中学,主要从事中学图书馆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近年来先后在《教育学文摘》《素质教育》《图书馆研究》《山东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2项。先后荣获菏泽一中先进工作者、菏泽一中模范教师、菏泽一中模范班主任、荷泽一中优秀共产党员、菏泽市优秀青年志愿者、菏泽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本书特色
随着教育装备现代化的推进,中学图书馆馆藏内容逐步丰富,形式多样,管理手段趋向自动化、现代化,中学图书馆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既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也是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实施素质教育、传承文明、陶冶情操的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因此,加强中学图书馆建设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目录
第一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图书馆概述001
第一节 图书馆概述001
第二节 中学图书馆工作012
第二章 新时代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043
第一节 文献及文献种类043
第二节 中学图书馆藏书原则与结构045
第三节 中学图书馆藏书的补充与登记048
第四节 中学图书馆馆藏的组织与管理051
第五节 中学图书馆文献编目055
第三章 中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074
第一节 中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的原则074
第二节 中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的结构体系078
第三节 中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组织与管理083
第四节 加强馆际协作与实现资源共享087
第四章 中学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和馆员队伍建设094
第一节 中学图书馆的硬件建设094
第二节 中学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101
第五章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110
第一节 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110
第二节 常用参考工具书的检索与利用121
第三节 电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129
第四节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139
第六章 新时代中学图书馆读者工作158
第一节 读者工作简述158
第二节 中学图书馆的读者组织工作161
第三节 读者工作的主要形式164
第四节 阅读指导172
第五节 读书活动179
第六节 读者服务工作的统计和规章制度183
第七章 新时代中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188
第一节 中学图书馆现代化概述188
第二节 中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195
第三节 中学图书馆网络化建设203
第四节 中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208
参考文献214
节选
第一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图书馆概述
第一节 图书馆概述
一、图书馆的认识
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许多图书馆学教材对“图书馆”下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通常采用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吴慰慈等编著的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图书馆学概论》中的说法,即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这是对传统图书馆的本质的概括:①图书馆的工作程序——对书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②图书馆的工作对象——书刊资料;③图书馆活动的目的——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图书馆是文化教育机构。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突出代表的高速信息网,使人类社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控制信息的能力空前提高,也将图书馆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有了新的变化,图书馆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应是社会知识、信息的保存、传递与扩散的重要机构之一。吴慰慈、董焱在《图书馆学概论》中对图书馆的概念作了修正:“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我们认为在众多的图书馆学新教材中,吴慰慈、董焱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这个定义适用于传统和未来图书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图书馆的形态如何,图书馆都承担着知识、信息的存储、整序、传递乃至增值服务的职能。未来图书馆可能不以我们熟知的实体形态存在,但只要存在一种充当社会知识、信息的记忆、扩散装置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作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形态。
二、图书馆的组成要素
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早在《图书馆管理法上之新观点》一文中就提出了图书馆三要素:书、人、法。“书指的是图与书等一切文化记载;人指的是阅览者;法包括设备、管理方法与管理人才。三个要素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就在《图书馆学要旨》中指出:“图书馆成立的要素,若加以分析,可以说有四种:①图书;②人员;③设备;④方法。”刘国钧先生还在《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中,又提出了读者、图书、领导与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的“五要素说”。图书馆“五要素说”一直影响至今。
图书馆的构成有五项基本要素:文献信息资源、用户、工作人员、技术方法、建筑与设备。
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主要有以纸为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计算机可读信息、多媒体信息、各类数据库等。
用户——即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凡是具有利用图书馆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人和集体,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用户。这些用户可以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知识结构的,他们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对服务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图书馆的工作之一就是发展用户、研究用户、服务用户。用户的存在和需求决定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价值,也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动力。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用户工作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也是图书馆改进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所在。
工作人员——图书馆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使文献信息与用户发生关系的中介和枢纽,是使文献、信息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的关键。图书馆工作的好坏,图书馆社会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服务精神和道德素养等。
技术方法——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手段。技术方法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手段。图书馆能不能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能不能掌握先进、正确的技术方法。现代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交流工具,必须以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
建筑与设备——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建筑与设备是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建筑与设备要适应图书馆文献信息的状况和服务功能的要求,否则就会妨碍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图书馆的这些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了图书馆这个发展着的有机体。在这五个要素中,决定性的要素是工作人员。因为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价值都是通过工作人员来实现的。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组织和管理作用,以各种类型的用户为服务对象,以科学、实用的文献信息为物质基础,以先进的技术方法为服务手段,为用户提供第一的物质设备和良好的信息检索等使用条件,这就构成了现代图书馆理想的结构模式。
三、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一)图书馆的起源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离不开信息交流、经验传承。人类社会信息交流和经验传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是人们之间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信息交流。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是依靠口头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方式来记录生产、生活经验。但这种记录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直接交流受时间、空间、语言等限制,不能有效长期贮存。而间接交流是人们通过辅助工具间接接触产生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突破了直接交流的局限。当人类社会创造了文字,有了书写工具和记录载体,文字作为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大地扩展了人类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人类的思维活动得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文献的出现,随之而来的问题:如何收集、整理,如何保存、利用这些文献。所以说,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文字和文献的出现是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动力,文献的积累和交流是图书馆产生的社会根源。图书馆直接起源于保藏文献。文献的产生是以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求为前提,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它的产生又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图书、文献资料记录的是人类的智慧,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尺度,图书馆事业的发达与否,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发达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