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学生美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

封面

作者:姚勇

页数:27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02975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大学生美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精神编写。全书内容如下:章 美育的本质;第二章 美育与全面发展;第三章 大学生美育;第四章 大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第五章 自然美;第六章 社会美;第七章 艺术美;第八章 精神美;第九章 制度美;第十章 职业美;第十一章 科技美和第十二章 校园美。

目录

上篇 认识美——美与美育的了解
第一章 美育的本质
第一节 美与美育
第二节 中外美育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思想
第二章 美育与全面发展
第一节 美育与德育
第二节 美育与智育
第三节 美育与体育
第四节 美育与劳动教育
第三章 认识大学生美育
第一节 大学生美育的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美育的特征
第三节 大学生美育的路径

中篇 感受美——无处不在的美
第四章 大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
第一节 审美意识及发展
第二节 审美能力及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的审美心理
第五章 自然美
第一节 生态美
第二节 风景美
第六章 社会美
第一节 行为美
第二节 健康美
第三节 和而不同最为美
第七章 艺术美
第一节 造型艺术美
第二节 表演艺术美
第三节 综合艺术美
第四节 文字辞章美

下篇 创造美——让生活更美好
第八章 精神美
第一节 民族精神美
第二节 时代精神美
第九章 制度美
第一节 中国之志美
第二节 中国之制美
第三节 中国之治美
第十章 劳动美
第一节 行业美
第二节 职业美
第十一章 科技美
第一节 科技人文美
第二节 科技伦理美
第十二章 校园美
第一节 校园环境美
第二节 校园文化美

参考文献

节选

  《大学生美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  二、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  德育分为“小德育”和“大德育”。“小德育”也就是传统德育观,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准则和规范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将具体的社会思想和伦理纳入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可见传统德育观的核心内涵包括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变革的需要,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丰富,德育已经逐渐发展为不仅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它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谓的“大德育”概念。大德育的核心观点是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都纳入德育的体系中,因为如果不采用大德育的方式,那么思想政治、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就无法找到其本体进而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而这些教育内容又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个体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美育的概念和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早期的美育原指借助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意识地培养个体审美能力的教育过程,即所谓的“审美教育”。而新时代的“美育”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形成了一个“大美育”的概念。从早期审美教育观、艺术教育观,发展到现在的全人教育观,包含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看,德育与美育二者之间有着明显不同。  (二)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有差别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方面。因此,德育功能主要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部分。从德育的个体性功能角度来看,德育能够发展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促使个体形成道德理想,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发展,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从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角度看,德育能够在推动社会积极进步、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培养劳动者道德素质、促进政治生活秩序建立、增进社会成员公共意识和生态意识等方面产生作用,因此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也可以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美育与德育的功能不同,美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基础层面上,美育的主要功能是“陶冶”,美育具有陶冶个体的性情和规范心灵,促使感情得以释放、满足或实现,促进自我成长,促进个性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平衡以及促进创造性发展的功能;在社会层面上,美育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发展爱心和爱的能力,即起到促进人际关系审美化的作用;在更广泛的文化方面,美育的主要功能体现为为具有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人们创造审美文化并使之渗透到文化的其他方面,可见德育与美育在功能上是有差别的。  美育与德育在价值上也有区别。虽然“美”与“善”能够达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最终统一与和谐,但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两个不同方向的认识,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标准。审美作为一种价值事实,是主体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感受与评价,美育的价值是由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育产生了需要,客体的美育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这二者的关系构成美育的价值。因此,美育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价值,是美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人格化,也是主体对美育的客体化、对象化。而德育的“善”是要求符合某些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功利性的价值。因此,德育按照社会或国家意志构建起来,与政治、道德活动紧密联系,侧重于从社会价值尺度规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利益。  (三)教育的具休内容和形式不同  美育与德育虽然都是以教育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和载体,但二者在其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看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德育与美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及教育范围,德育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和创新,已经形成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等诸多内容相包容的多类型、多向度、多层次的系统。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学美育等几个方面,其中艺术美育是高校美育的核心内容,而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学美育等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蕴含在自然、社会和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激发受教者的审美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德育属于理性教育的范畴,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种道德规范、政治观念以及理论知识具有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因此需要通过说理的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这种对个体所施加的道德影响总是带有一定的强加性、规范性。而美育属于感性教育的范畴,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影响人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非理性的精神力量。以情动人是美育的基本方式,即审美施教者利用一定的审美媒介以唤起受教者的审美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活动。这种内心活动是自由活泼、轻松愉快的,它不需要特殊的强迫和努力就可获得,因此在美育活动中,教育的主体往往更乐意积极主动地完成审美活动。  三、高校“姜”“德”相融的价值内涵  新时代中国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基于个体全面发展的规律,致力于改变高校传统育人模式的理念,力求形成融合统一、协同发展、目标达成度高的育人新模式。这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学生美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9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