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熙玲
页数:272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25032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全面推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德育工作及活动进行归纳、整合,逐步完善构建了德育“致美课程”体系。
“致美课程”体系诞生于学校办学理念之下,服务于致美少年的培养,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美的教育做出灵动的表达。“致美课程”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课程整合的路径。在“致美课程”体系构建中,学校始终坚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净化育人环境、丰富活动载体、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者简介
马熙玲,北京八中固安分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专家,曾当选“全国优秀校长”“全国百名卓越校长”,应题为全国各地校长、骨干教师培训60余场。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事迹被《中国当代校长风采录》收录。已出版《成长中的心灵对话》《阳光与希望》《一路探索》《腾飞的翅膀》《格桑花开在希望的原野》等书籍。
本书特色
致美课程体系是动态发展的不断生成的创新课程体系,是对美的教育一个好的诠释,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回应。本课程体系以校训“勤奋、进取、和谐、致美”中的“致美”取名。致美将根植于师生心中,为人生涂上致与美的靓丽底色。它诞生于学校办学理念之下,服务于致美少年的培养,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美的教育做出灵动的表达,为打造出学校品牌呈现出美的绽放。
目录
第一章 德修课程
致美好习惯 养成益终身 王小玲002
文明礼仪 刘晓东014
“五位一体”的情绪管理体系 段鹏涛025
让感恩贯穿教育每一个环节 王绍丽035
第二章 书香课程
翰墨书院在八中 顾会丽 王鹏飞046
最是书香能致远 李钏钏060
第三章 节日课程
贯彻素质教育,学校特色发展之体育节 张文祥070
唤醒童真、树立信仰的艺术节 王丫丫 杨畅076
论科技节对小学生科学创新发展的作用 张嘉芬078
基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张婉琳087
第四章 拓展课程
多米诺益智课程 刘璐100
衍飞解码——美术与科学学科探究STEAM课程融合 季婷婷122
剪纸非遗点燃致美少年梦——核心素养理念下主题式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 韩蕊134
环保时装设计致美课程 孟媛 田雨同142
话剧进校园:情境阅读与话剧表演实践初探 张敬娇152
第五章 实践课程
山西研学课程设计及实施 孙英杰166
品“徽风皖韵”,鉴“文化徽州”:研学实践课程设计及实施 马阿丽177
第六章 家校课程
家校共育 幸福花开 孙思思192
附录 “致美少年”养成指南
节选
致美好习惯 养成益终身
王小玲
对于刚刚入学接受教育的孩童而言,好习惯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因为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好习惯,会润物细无声地改变整个人生,这是习惯的力量,也是坚持的力量。
好习惯是通往美好人生的阶梯,相反,坏习惯则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总之,习惯决定命运。
一、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良好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如同自然的行为一样。儿童期是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应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培养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一)语言习惯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人的说话方式、举止态度能够反映出其精神状态及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因此,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语言习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的语言情境,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礼貌用语。
(二)规则习惯
吃饭是培养孩子规则习惯的重要契机。
家长可以从细节做起:教孩子正确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动筷子后才能吃、吃饭时手扶着饭碗、咽下嘴里的饭菜再说话、吃饭时不要吧唧嘴、喝汤时不要发出响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碗、不能随便更换座位、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以及吃完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添饭时不能说“要饭”或者“再要一碗”。
吃饭是一个孩子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所以通过吃饭这个契机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
(三)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应从小开始培养。家长多认为,孩子小时不适合劳动,待孩子长大一些,又觉得孩子忙于学习没时间劳动,在生活中处处代劳。孩子一再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劳动习惯自然难以养成。
家长往往认为这些生活琐事不值一提,殊不知孩子的自立意识正是从穿衣、穿鞋、穿袜开始的,独立思考意识是从自主生活开始的,责任感是从帮助父母洗碗、扫地、抹桌开始的,自信是从轻松掌控自己的生活开始的。
放手让孩子去劳动,我们会慢慢看到惊喜。
(四)卫生习惯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关键,这一点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认同。卫生习惯是健康的基础,重点有两个方面: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五)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生的财富。教育应是自我的、持续不断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习得各学科知识。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从书籍里汲取丰富的知识,才能提高孩子的知识储备、道德素养。
在幼儿时期就培养阅读的习惯,比成年后再来培养容易得多,孩子将阅读当作一件有趣的事,自然而然地就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六)社交习惯
语言是为社交服务的,因为社交需要,我们才要学习语言。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合群、是否乐于分享、是否会欺负其他小朋友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等,是备受家长关注的问题。
对此,家长的示范和引导尤为重要。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的社交创造机会,应多带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同龄人。
让良好的社交习惯内化在孩子心中,有利于他成长为一个不以自我为中心、善于沟通的人。
(七)运动习惯
运动习惯也是健康的保证。一些孩子跑步姿势不协调、易摔倒、不会跳绳、唱歌跑调、口吃、字写得不好看、看上去聪明学习成绩却不如意,其实都多少和运动协调能力缺乏、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幼儿园阶段,家长应与老师一起做好家园共育,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工作,一起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奠基。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再进行这种教育,一旦错过这个阶段,效果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所以,这一时期,习惯的培养、固化很重要。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就是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家长可以参照下表与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
在小学阶段,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很多,上面的习惯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习惯,在孩子12岁以前养成,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养成“致美”习惯,成就“致美少年”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则
(一)“致美”习惯师生养成五大法
1. 儿歌引路,讲练结合
才入学的孩子都喜欢读儿歌、对对子,我把学生要养成的好习惯编成儿歌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每天早上念一遍,念熟背熟,并按照儿歌要求的去做,谁忘记了,就请他看看儿歌,对照检查念出来该怎么做,再改正自己的行为。学生天天念,天天记,天天照着做,一周下来看看自己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怎么改正,把记诵内容与自己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孩子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好习惯。但是不可能把学习习惯都编入儿歌,让学生背诵,老师还是要讲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例如,为了保护视力,必须坐姿端正。老师要讲明近视的成因和危害性,让学生对高度近视后可能造成的视网膜脱落的严重后果感到畏惧,以及近视给人的学习、生活造成的不便,将来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后悔,并且经常重复这个话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自觉坐直身体,控制看电视、读书的时间,按时做眼保健操或眺望远方。
2. 及时表扬,适当奖励
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它能促使学生上进。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之语,尤其是面对行为习惯很差的孩子,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改造的契机,及时加以表扬,把缺点转变成优点。
一年级孩子有很强的荣誉感,他们不仅渴望口头表扬,还渴望物质奖励。例如,一朵小红花、一个吹塑纸做的苹果、一面小红旗、一颗五角星等,都可以使他们的荣誉感得到满足,并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3. 榜样激励,常抓不懈
一个良好习惯要训练成功,需要重复要求多少次?有专家统计,因人而异,一般情况而言,需要15~20次。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家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常抓不懈。因此开学一个月,老师、家长要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摆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严格监督,一丝不苟,已养成的好习惯经常巩固表扬,千万不可因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有明日再来的思想,姑息迁就,发现苗头要立即教育。老师、家长自己要坚持原则,不要今天说的什么要求,明天又弹性处理,这样学生就会学会见风使舵,教师、家长就会失去教育威信,学生也很难养成好习惯。
此外,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学习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因此多树立几个典型让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对有进步的学生,老师还可以经常表扬,评比守纪律、讲文明的乖娃娃,让学生自己参与评比,一年级孩子都喜欢自己选自己,这没什么不好,反而可以提高孩子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但孩子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如果老师在学生选后再请同学提意见,老师点评,让学生既找到自己的优点,发现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老师指明努力的方向,这样进步就会更快一些。无数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多鼓励、严要求,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4. 以身示范,言传身教
孩子接受老师的指导,注意力和感知能力逐步服从于学习任务,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迅速发展起来,但因为孩子社会活动范围小,知识经验不足,自我意识和思考判断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主要是以成人的行为和评价为标准的,有很大的模仿性、无意性、依赖性。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育不是用语言去教育人,而是用人去教育人。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良好言行榜样是教育好孩子的首要因素。心理学动力型的原理告诉我们,改正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人必先正己”,如果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孩子也不会听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修养,培养高尚情趣,为孩子做好表率。
5. 互相配合,要求一致
学校各科教师要与班主任的要求一致,不要认为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这一节课这样要求,下一节课又可以那样应付,使孩子养成见风使舵、看人脸色的坏毛病,让孩子是非不分,无所适从。同样,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步调一致,不要一个严一个松,一个打一个护,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这样不能维护家长的威信,不能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在整个大教育体系中,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互相协调,才能发挥最优作用,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重视学校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那么任其自流的家庭教育就会自发地、盲目地影响甚至对抗学校教育。只有家庭教育真正能与学校教育起好配合和补充作用,使教育分力变教育合力,教育才会有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