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广州市花都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封面

作者:广州市花都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

页数:300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181471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广州市花都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以新华街、花东镇、花山镇、秀全街、花城街及所辖17个老区村发展为重点,按照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方式,全面记述了花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革命史、不懈奋斗史、辉煌成就史,体现了花都历史进程特征,突出了时代发展特色。

作者简介

广州市花都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以花都区委副书记李晓东为主任,区委常委程学晋为副主任。第一章由华南农业大学赵艳芝编写,第二、三、四章由花都区委党史研究室董明盛编写,第五章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振武编写,第六章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金超编写,第七章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冰编写。

本书特色

花都,原称花县,因处粤地南北咽喉,向为军事要地;又是番禺、从化、清远、南海错壤之地,历为盗贼之薮。人民饱受兵连祸结之苦,唯有奋起抗争,才得安身立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花县新华、花东、花山一带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标志着花都人民已经开始寻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道路,这种追求和抗争在彭湃、阮啸仙、卢克文、陈道周、刘绥华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逐步转化为为民族的解放与独立而奋斗的革命运动。长期的革命斗争在花都大地上铸就了红色的基因、红色的精神、红色的传承。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区域及老区村概况
第一节 区域基本情况
一、花都自然地貌
二、解放前花县基本概况
三、解放后花都发展综述
第二节 革命老区村及所在镇街概况
第三章 花县农运铸就红色热士
第一节 解放前花县艰难前行
一、工业农业生产举步维艰
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
三、文教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四、苛捐重税下的花县农民
第二节 农运先驱点燃革命火种
一、九湖、公益成立农团组织
二、唤醒贫苦民众斗争意识
三、花县农民协会成立
第三节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一、花县党组织的成立
二、花县农会勇斗地主团匪
三、“花县惨案”及坪山会议
四、花县农军支援清远暴动
第四节 红四师在花城改编成立
一、花县农军参加广州起义
二、广州起义部队撤至花城
三、花城改编成立红四师
第五节 白色恐怖下农运转入低潮
一、王彭楼内智勇抗敌
二、上古岭艰苦鏖战
三、“公益事件”及党组织屡遭挫折
第六节 花县农民运动的历史贡献
第三章 …囿仇敌忾抗置日至侵略~L
第一节 铁蹄蹂躏,花县灾难空前
一、狂轰滥炸造成圩镇尽毁
二、滥杀无辜导致人口锐减
三、花县资源遭受野蛮掠夺
第二节 勤力救亡,点燃抗日烽火
一、重建农村党组织
二、积极开展救亡宣传
三、抢救沦陷区难童
第三节 英勇抗敌,军民同仇敌忾
一、“白皮红心”掌握抗日武装
二、花县村民奋力抗敌
三、港胞、侨胞捐助抗日
四,花县主要抗敌斗争
第四章 剿灭顽敌喜迎花县解放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花县形势
一、国民党公开掠财自肥
二、多种反动势力公然为敌
第二节 共产党员坚持隐蔽斗争
一、花山茶楼传递党的信息
二、再建农村党支部
三、老区联络站新生文具店
第三节 开辟花县革命根据地
一、建立花县革命武装队伍
二、东三支三团挺进花县
第四节 花县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二、开展土地改革
三、地方经济的恢复
四、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对私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二、反右扩大化和“大跃进”运动
三、贯彻“六十条”和“八字”方针
四、开展“四清”运动
五、老区建设的起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艰难发展
一、“文命”造成巨大损失
二、“文革”期间老区村的发展
第六章 改革开放引领历史性发展
第一节 改革春潮促进经济腾飞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三、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四、突出“四个第一”,发展汽车产业
五、特色产业崛起和勃兴
第二节 惠农政策助力老区振兴
一、各界关心老区发展
二、“三农”工作成效斐然
三、文教卫事业齐头并进
第七章 新肘代.新花都新跨越
第一节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二、产业创新动力强劲
三、空港经济再上新台阶
四、绿色金_黜催生绿色产业
第二节 老医人民迈上小康路
一、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二、社会事业持续改善
三、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附录
附录一 革命人物记述
附录二 革命事件记述
附录三 革命遗址和史迹
附录四 历史文献摘录
附录五 大事记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广州市花都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5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