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桥生
页数:296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2181484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粤派传媒批评》是“粤派评论丛书”之一种,是一部真实记录60年来广东媒体介入当代文学批评、推动当代粤派文艺引领全国潮流辉煌历程的厚重之作。全书约30万字,分为13章,以标志性文艺批评事件的来龙去脉为核心,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当代粤派传媒批评从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向世人展示了当代粤派批评的流金岁月。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粤派传媒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梳理粤派传媒批评的文脉传承,从而总结其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从刘逸生、秦牧到萧殷,从小说《金沙洲》到流行音乐、岭南画派、打工文学,再到“粤派批评”大讨论等,鉴往知来,为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评论高地提供别具只眼的观照和有益的镜鉴。
作者简介
陈桥生,1971年生,江西遂川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为六朝隋唐文学,出版有《刘宋诗歌研究》等多部著作,在《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现供职羊城晚报社,获广东新闻奖“金梭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以《唐诗小札》为例
第一节 对诗词欣赏中突出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新形式的尝试
第三节 《唐诗小札》的成功秘诀
第四节 《宋词小札》得风气之先
第二章 寓艺术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以秦牧《艺海拾贝》为例
第一节 用散文体写就的文艺随笔集
第二节 典型的媒体话语
第三节 趣味的文艺理论
第四节 对艺术技巧的倡导
第三章 典型、批评方法及其他:关于小说《金沙洲》的交锋
第一节 在浓烈的火药味中展开
第二节 走上歧路的批评方法
第三节 典型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
第四节 好的不等于的
第二节 走上歧路的批评方法
第三节 典型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
第四节 最好的不等于唯一的
第五节 不要把复杂的生活标签化
第六节 作者必须及时以作品参加战斗
第七节 典型形象——熟悉的陌生人
第八节 “用生命之光,为后来者照亮通向文学之路”
第四章 流行音乐与媒体的共生共荣
第一节 音乐茶座里的风波
第二节 对原创音乐的自觉追求
第三节 新媒体春风中的合奏
第五章 “裸女”的突围与超越:关于唐大禧雕塑《猛士》的争议
第一节 英雄而“裸”骤起风波
第二节 女教授放弃了反驳
第三节 裸,还是不裸
第四节 裸体艺术:从禁忌到辉煌
第六章 一场诗歌界的思想解放: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第一节 咬破朦胧诗的小孔
第二节 在新的崛起面前
第三节 “你忘记了,别人也会记得”
第七章 打工文学如何长大成人:致敬那些曾经存在的打工刊物
第一节 “打工文学的一朵报春花”
第二节 平庸不可怕,就怕批评跟着平庸
第三节 一种文学魄存在
第四节 碜众声喧哗到理性沉淀
第八章 文学需要批评:有感于“广东文学无批评”的讨论
第一节 回到文学批评本身
第二节 虚假的辉煌或孱弱的现实
第三节 无批评或无作品
第九章 从文艺的现场出发:有感于一首诗所引发的讨论
第一节 研讨会不欢而散
第二节 零度写作与类型化写作
第三节 有效的写作或过度的阐释
第四节 从论争状态到创作状态
第十章 岭南画派该画句号还是分号
第一节 “岭南画派”概念浮出水面
第二节 岭南画派的终结与超越
第三节 “后岭南”的破与立
第四节 我思故我在
第十一章 旁观的介入者:关于“文化大家重估”系列报道的反思
第一节 高估与低估
第二节 云端里看人间
第三节 “去魅”与“去昧”
第十二章 将“粤派批评”的名字写进新时期文学史:记“粤派批评”大讨论始末
第一节 凝聚共识吹响集结号
第二节 超越岭南向全国发声
第三节 构建岭南的批评话语
第四节 在地域上的外延
第五节 在领域上的拓展
第六节 一套文丛梳理百年文脉
第七节 一个工作室直面新时代
第八节 “粤派批评”,在路上
第十三章 在文学之巅坚守媒体批评的独立:以“花地文学榜”为例
第一节 评奖是坚守文学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 “花地”,请继续美丽下去
第三节 新闻化、人文化、活动化的突围之路
节选
《粤派传媒批评/粤派批评丛书·名家文丛》: 三、典型环境,也是完全不可代替的“这一个” 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典型环境,也和典型性格一样,是完全不可代替的“这一个”。同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的本质特征,只能反映在干差万别的典型环境中。同样是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所创造的典型环境不同于《创业史》,《金沙洲》所创造的典型环境也迥异于《三里湾》。这主要的因素是因为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生活是永远不会重复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构思及其典型环境也永远不会雷同。 在《金沙洲》典型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认为没有体现时代精神,没有反映出“生活的主流”,就不能成为作品中的“典型环境”。研究组认为,生活的主流并不等于典型环境。把两者等同起来,就会把生活简单化,把典型环境简单化。《金沙洲》为了突出金沙社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斗争,为了使矛盾斗争典型化,特意创造出有利于反面人物的典型环境,是允许的。它的缺点在于,描写主流冲击下的逆流典型环境时,只着力描写了逆流的一面,而忽视了“主流冲击”的一面。虽然《金沙洲》在最后一部中使正面人物所处的环境有所改变,正面人物转为主动,但是因为前面两部的缺点,结局还是太“匆促”和不自然。 四、“绝对主义”的思想方法,会导致性格、环境、题材的划一化 研究组提出,对于艺术典型理解的混乱,其根本原因,是把本质与现实、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生活的本质,只有通过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个别现象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概括并不同于科学的概括,艺术上的典型也不同于科学上的公式和规律。科学的概括和艺术的概括,虽然都同样要反映事物的本质,但科学概括是直接把本质指给读者,把抽象的结论宣布给读者,而艺术概括直接给予读者的却是具体的形象。 “绝对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反映典型问题上,就只是承认典型的共性,不承认典型的个性;只承认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的一面,不承认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的一面;只承认典型环境的普遍性,不承认典型环境的特殊性;只承认生活的主流,不承认在主流冲击下的非主流。如此一来,就会把复杂的典型内容绝对化和简单化,把艺术典型的创造单纯当成“写本质”“写主流”的同义语,在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社会(阶级)本质之间简简单单画上等号,抹杀了千差万别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特性和丰富多彩的差别性。既把典型性格划一化,也把典型环境划一化,势必也就把无限广阔的创作题材划一化。 五、“典型即代表”论,与以个别反映一般的艺术规律毫无共同之处 文章认为,上面有关典型问题的若干片面观点,都可以归结在一个总观点上:即要求艺术典型成为某一客观事实的全部特征的总和(全部特征的总代表)。 对此,研究组提出,“只有尊重生活的辩证法,尊重艺术的辩证法,尊重以个别反映一般的艺术规律,既承认一般,又承认个别,既承认统一,又承认差别,既承认共性,又承认个性,严格从作品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具体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克服文艺批评上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才能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正确地阐明艺术典型的复杂现象”。 这篇文章通过对《金沙洲》的分析,对于典型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详细的论述,涉及当时文学创作和批评界的重要问题和文艺思潮,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的及时回应,于1961年第8期予以全文转载,还专门配发了一篇《一次引人深思的讨论》的长篇推介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其后在8月17日、10月12日,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论组继续推出《文艺批评的歧路》《论》的总结性文章,《文艺报》继续给予了全文转载。南北呼应,将这场大讨论推向高潮,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艺批评的歧路》集中梳理了在这次文艺争鸣中暴露出来的四种不良批评倾向: 第一,“代表”与典型的混淆。认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必须是他所属的那个阶层和他所从事的那个职务的抽象的定义和标签,同时又是这个阶层、职务的一切人的总代表。 ……




![全球传媒评论-[VI]-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31.bookschina.com/2011/20110722/B520477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