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

封面

作者:(日)种村和史著;李栋译

页数:68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325857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种村和史《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欧阳修《诗本义》、王安石《诗经新义》、苏辙《诗集传》、程颐的《诗经》研究、朱熹的《诗经》研究为主要材料来源,着重讨论宋代《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所讨论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种村和史,日本当代汉学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经学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种村和史《宋代学的继承与演变》为“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之一,反映了日本当代宋学研究的某些特点。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种村和史《宋代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此为前提,从具体问题入手讨论宋代学者对汉唐学者的最越与继承,展示了宋代《诗经》学的独特之处,所分析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目录

  前言/1

  绪言/1

  凡例/1

  第一部历代《诗经》学总览

  第一章蝗虫爲何不嫉妒

  ——《诗经》解释学史速写/3

  一、 前言/3

  二、 《螽斯》之诗/3

  三、 汉唐《诗经》学的解释/4

  四、 宋代《诗经》学的解释/14

  五、 清朝考据学的解释/24

  六、 历代《诗经》学的学术关系/28

  七、 结语/30

  第二章后妃是否爲丈夫求贤/32

  一、 前言/32

  二、 《小序》对於《卷耳》的解释/32

  三、 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批评/34

  四、 从文学方面出发的视角/37

  五、 汉唐《诗经》学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40

  六、 汉唐《诗经》学是一体的吗/42

  第二部北宋《诗经》学的创始与发展

  第三章《毛诗正义》: 欧阳修《诗本义》的摇篮/49

  一、 前言/49

  二、 《诗本义》对《毛诗正义》的引用/52

  三、 对於《正义》之方法的批判/59

  四、 《正义》对於欧阳修《诗经》研究的意义/71

  五、 欧阳修批判《毛诗正义》的理由/78

  六、 欧阳修《诗经》研究的立足点/85

  七、 补充説明/91

  八、 结语/94

  附表: 《诗本义》引用《毛诗正义》説一覧/96

  第四章从《诗本义》看欧阳修的比喻説

  ——与《传》《笺》《正义》相比较/106

  一、 问题之所在/106

  二、 对於“赋比兴”框架的认识/107

  三、 对於比喻之意义的认识/109

  四、 重视比喻解释与全诗的整合性/112

  五、 比兴取事物的一方面/114

  六、 对作诗过程的推想揣摩/118

  七、 欧阳修比喻説的定位/120

  第五章对诗歌结构的理解与“诗人的视角”

  ——王安石《诗经新义》的阐释理念与方法/124

  一、 前言/124

  二、 重视章与章之间关系的解释/127

  三、 重视诗句之间关系的解释/135

  四、 比喻问题与结构性理解的关系/140

  五、 思古诗的结构/155

  六、 关於诗篇的作者/158

  七、 王安石之解释理念及方法的历史地位/164

  八、 今後的课题/169

  附表: 《诗经新义》中使用“层递法”解释的部分/171

  第六章苏辙《诗集传》与欧阳修《诗本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一)/176

  一、 前言/176

  二、 视角的一元化/181

  三、 道德説教的解读/184

  四、 关於“孔子删诗説”/187

  五、 对欧阳修方法论及理念的应用和发展/190

  六、 对欧阳修学説的继承与修正/192

  七、 结语/201

  第七章苏辙《诗集传》与王安石《诗经新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二)/205

  一、 前言/205

  二、 关於字句的训诂/207

  三、 关於诗篇的结构/210

  四、 王安石方法的应用——以“层递法”进行解释/216

  五、 补充説明/218

  六、 《苏传》的解释策略——北宋《诗经》解释学的方法论目标/220

  七、 结语/222

  第八章苏辙对《小序》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三)/224

  一、 前言/224

  二、 苏辙对《小序》首句与第二句往下部分观点一致的例子/226

  三、 第二句往下部分的删除能与新解释相协调的例子/230

  四、 对《诗序》第二句往下的部分加以补充、修正并用於新的解释中/238

  五、 苏辙的《诗序》説/241

  六、 关於《诗经》学传授的观点/247

  七、 与同时代《诗经》学的关系/254

  八、 结语/258

  第九章苏辙对汉唐《诗经》学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四)/260

  一、 前言/260

  二、 对待《毛传》的方法/260

  三、 对待《正义》的方法/263

  四、 结语/276

  第十章穿凿閲读法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的位置/278

  一、 前言/278

  二、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以《皇矣》爲例/279

  三、 独特的字义训释/287

  四、 对於诗篇结构方面的关注/290

  五、 与同时代《诗经》学者的关系/294

  六、 高度抽象性的解释/300

  七、 结语/306

  第三部解释的修辞法

  第十一章事实果真如此吗

  ——《诗经》解释学史上的历史主义解释之诸相/311

  一、 前言/311

  二、 《丘中有麻》之诗/313

  三、 《正义》对《传》《笺》的合理化解释/316

  四、 欧阳修的批评——解释的抽象化/318

  五、 以佚失的书籍爲依据/323

  六、 历史主义与据所见作诗的关系/330

  七、 朱熹的解释及其批评——淫奔诗的解释/334

  八、 现代的解释/339

  九、 结语/344

  第十二章作爲泛论

  ——摆脱历史主义解释的方法论概念/349

  一、 问题之所在/349

  二、 《抑》之诗/352

  三、 《诗本义》中其他的“泛言”“泛论”用例/361

  四、 《正义》中的“泛言”“泛论”/365

  五、 对後世《诗经》学的影响/368

  六、 结语/373

  第十三章如何将诗看作虚构之物

  ——《毛诗正义》中的假设观念及其在宋代的发展/375

  一、 前言/375

  二、 《毛诗正义》的“假设”“设言”/378

  三、 《传》《笺》《正义》中假设观念的意义/388

  四、 欧阳修的“假设”/395

  五、 朱熹《诗集传》中的“设言”/398

  六、 南宋时期其他学者的“假设”“设言”/408

  七、 结语/417

  第十四章以诗爲道德之鉴者

  ——“陈古刺今説”与“淫诗説”所体现的《诗经》学观念变化与发展/422

  一、 问题的设定/422

  二、 北宋诸家及朱熹对思古説的态度/426

  三、 欧阳修之“准淫诗説”的特点/440

  四、 关於诗歌道德性之由来的看法/447

  五、 欧阳修关於“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认识的另一性质/452

  六、 淫诗説中的难点/457

  第十五章诗人的视线、投向诗人的视线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之关系”问题的观念变迁/464

  一、 问题的设定/464

  二、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关系”问题的多种看法/468

  三、 诗人是信息传递者——《正义》的观点/472

  四、 《正义》之观念的意义/478

  五、 诗人是表达者——欧阳修的看法/486

  六、 《正义》与朱熹的比较/490

  七、 诗人与编诗/495

  第四部儒教伦理与解释

  第十六章去国而走向新天地是否不义

  ——《诗经》解释中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之变迁/509

  一、 前言/509

  二、 作爲政论的《诗经》解释/511

  三、 从私愤到公愤——道德性的顾虑/519

  四、 臣子之义——隐遁的政治功能/527

  五、 《诗经》解释中的殉国意识/535

  六、 结语/549

  第十七章以诗歌讽刺过去的君主是否正当

  ——《毛诗正义》的“追刺説”研究/553

  一、 前言/553

  二、 《正义》的“追刺説”/554

  三、 “追刺”与“追美”是对称的吗/557

  四、 《正义》中的异説/563

  五、 《正义》“追刺説”分析/567

  六、 不认定爲“追刺”的例子/570

  七、 结论/575第十八章诗歌爲何不可解释成对过去君主的讽刺

  ——宋代《诗经》学者对“追刺説” 的批评/580

  一、 前言/580

  二、 关於《正义》之“《抑》追刺説”的反调/581

  三、 从伦理角度对“追刺”的质疑/586

  四、 关於“此何人哉”/589

  五、 对“刺”的怀疑/592

  六、 《诗经》解释中的伦理性要求与文学性要求/598

  七、 补充説明/600

  第五部宋代《诗经》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第十九章训诂的连缀

  ——欧阳修《诗本义》对陈奂《诗毛氏传疏》的影响/607

  一、 问题之所在/607

  二、 实例考察/613

  三、 欧阳修与陈奂的关联方式/626

  四、 在对待《毛诗正义》上的共同之处/629

  五、 欧阳修《诗经》研究对陈奂考据学的贡献/632

  六、 补充説明/638

  七、 结论/641

  各章最初发表目録/645

  後记/649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