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仲裁司法审查机制研究

封面

作者:张圣翠著

页数:302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91515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并总结了多年来特别是近5年的境外司法审查机制发生、发展规律, 趋势与经验教训 ; 结合中国国情, 探讨了境外司法审查机制经验在境内的适用性, 并提出了完善中国内地司法审查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

张圣翠,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仲裁法学、国际商法学;主编《国际商法》(第1~8版),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第1批;作为单独或第一作者出版了《商事仲裁国际惯例》《国际服务贸易法与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强行规则研究》《中国仲裁法制改革研究》等著作;6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法学研究》《法学》《政治与法律》等权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

目录

绪论
一、本著作中关键词的释义
二、本著作的目的与研究背景
三、同类选题的研究现状
四、本著作的研究意义
五、本著作的基本构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仲裁司法审查机制沿革
一、境外仲裁司法审查机制的沿革
二、中国内地仲裁司法审查机制的沿革
第二节 仲裁司法审查机制的指导理论与制度渊源
一、仲裁司法审查机制的指导理论
二、仲裁司法审查机制中的制度渊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仲裁协议争议的司法审查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提请司法审查仲裁协议争议的类型
二、境外仲裁协议争议准许司法审查发生的阶段
三、中国仲裁协议争议司法审查阶段规范的缺陷与完善
第二节 主体可仲裁性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境外所依据的制定法
二、境外司法审查实践
三、中国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第三节 客体可仲裁性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境外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演变
二、中国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及其改进
第四节 仲裁协议形式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境外所依据的制定法规则演变
二、境外司法审查实践
三、中国所依据的规则及其完善
第五节 仲裁协议合意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是否存在对仲裁要约接受的合意争议
二、是否存在都同意仲裁协议第一内容的合意争议
三、约定多种解决纠纷方式的仲裁合意争议
四、并入或援引是否构成合意的争议
第六节 司法审查仲裁协议机制中其他值得注意的因素
一、司法审查仲裁协议争议的举证责任与证据标准
二、仲裁协议内容合法性争议的司法审查
三、司法审查仲裁协议的友好态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涉及仲裁员争议的司法审查机制
第一节 仲裁员选任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仲裁员选任争议司法审查的制定法依据
二、司法审查实践
第二节 仲裁员独立性与公正性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学理和司法实践中仲裁员独立性与公正性的含义
二、制定法规范依据与学理依据
三、仲裁员独立性和公正性争议司法审查的其他实践
第三节 仲裁员独立性和公正性引申义务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仲裁员披露义务争议的司法审查
二、仲裁员或当事人调查义务争议的司法审查
第四节 仲裁员责任或豁免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境外所依据的制定法规范
二、境外仲裁员民事责任或豁免争议司法审查的主流理论
三、境外司法审查的实践
四、中国仲裁员责任或豁免制度的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仲裁保全措施争议的司法审查机制
第一节 境外制定法规范的演变与现行内容
一、境外制定法规范的演变
二、境外制定法规范的现行内容
第二节 境外仲裁保全措施争议司法审查的实践
一、承认与执行仲裁庭发布保全措施的司法审查
二、法院对协助仲裁发布保全措施请求的司法审查
第三节 中国司法审查实践及其依据制定法的变革
一、中国司法审查的实践
二、中国司法审查依据制定法的发展演变
三、中国制定法规范的改革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仲裁程序争议的司法审查机制
第一节 是否违反约定仲裁程序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所依据的制定法规范
二、司法审查实践
第二节 是否违反仲裁程序强行法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所依据的制定法规范及其法理依据
二、司法审查实践
第三节 中国司法审查依据的制度及其完善
一、中国司法审查依据的制度及其缺陷
二、中国司法审查依据的制度完善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裁决撤销及承认与执行争议的司法审查机制
第一节 裁决撤销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裁决撤销争议司法审查的意义
二、境外所依据的制定法规范
三、境外的司法审查实践
四、中国仲裁裁决撤销争议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争议的司法审查
一、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区别和联系
二、境外法院所依据的制定法规范
三、境外的司法审查实践
四、中国裁决承认与执行争议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本章小结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仲裁司法审查机制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