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2021版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2021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

封面

作者:中公教育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472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04452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结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的特点,架构起以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师职业道德为主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专门针对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辅导教材。本教材考点全面,知识体系完备,从很基本、很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解读考试命题趋势,全面整合真题考点,旨在帮助考生对知识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以在很短的时间达到优选的复习效果。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是中公教育旗下专门研究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与辅导的专门结构,多年来始终坚持“学员”的理念,汇聚了数十位兢兢业业的辅导与研究者,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本书特色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1版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由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此书具有以下特色:
1.配备知识点索引,方便考生查找重要知识点,避免不必要时间的浪费。
2.本书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准,使考生复习时明确重点所在,更有针对性。
3.编者在编写此书时,精选了部分真题紧附考点之后,让考生更加明确考点。
4.编者在编写之初,以考纲结构为基础,调整了部分内容的顺序和结构,增补了考纲中未涉及的部分内容,如“教师教育研究”“教师心理”,努力实现知识的针对性、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覆盖的全面性。
5.知识拓展部分对重要知识进行了更必要的补充,扩展考试的思路和知识面。
6.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图书配套魔法速记班,直播互动、重点梳理、考点速记、组团学习四位一体陪伴考生备战。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目录

中公名师微课视频索引(1)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索引(1)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第一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9)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2)

强化练习(29)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33)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含义和类型(33)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34)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35)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限制(39)

第五节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40)

强化练习(43)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45)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45)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49)

第三节教育制度(53)

强化练习(56)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58)

第一节教师(58)

第二节学生(71)

第三节师生关系(78)

强化练习(83)

第五章课程(86)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86)

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与管理(95)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102)

第四节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05)

强化练习(110)

第六章课堂教学(112)

第一节教学概述(112)

第二节教学过程(115)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120)

第四节教学方法(129)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34)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8)

第七节教学评价(141)

第八节课堂教学设计(146)

第九节教学策略(157)

强化练习(161)

第七章学校德育(163)

第一节德育概述(163)

第二节德育过程(168)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方法与模式(172)

强化练习(180)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83)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183)

第二节班级管理(188)

第三节班主任(197)

附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2)

强化练习(204)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206)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206)

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208)

强化练习(209)

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211)

第一节教师教育研究概述(211)

第二节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212)

强化练习(214)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16)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概念与规律(216)

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218)

第三节教育与心理发展(226)

强化练习(232)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34)

第一节学习概述(234)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36)

第三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43)

第四节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247)

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51)

第六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54)

强化练习(256)

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与遗忘(259)

第一节学习迁移(259)

第二节记忆(266)

第三节遗忘(270)

强化练习(274)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276)

第一节学习策略(276)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282)

第三节技能的形成与培养(287)

第四节解决问题(295)

第五节品德的形成(301)

强化练习(307)

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310)

第一节学习动机(310)

第二节归因与学习(319)

第三节注意(323)

强化练习(327)

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329)

第一节人格差异与教育(329)

第二节学习风格差异(335)

第三节学困生的教育(338)

强化练习(340)

第七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42)

第一节心理健康(342)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50)

强化练习(355)

第八章教师心理(357)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357)

第二节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359)

强化练习(361)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第一章法与教育法(364)

第一节法的概述(364)

第二节教育法概述(365)

强化练习(370)

第二章教育法律关系(372)

第一节教育法律关系概述(372)

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与内容(375)

强化练习(379)

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381)

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概述(381)

第二节教育法规、教育道德与教育政策(384)

强化练习(389)

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392)

第一节教育立法(392)

第二节教育法规实施(395)

第三节教育行政执法(399)

第四节法律制裁(402)

强化练习(405)

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406)

第一节教育法律责任概述(406)

第二节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408)

第三节教育活动中的侵权法律责任(411)

强化练习(413)

第六章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414)

第一节学生权利(414)

第二节学生权利的维护(415)

第三节学生伤害事故(417)

强化练习(424)

第七章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426)

第一节教师权利概述(426)

第二节教师权利的维护(428)

强化练习(429)

第八章教育法律救济(430)

第一节教育法律救济概述(430)

第二节教育行政申诉制度(433)

第三节教育行政复议(435)

第四节教育行政赔偿(436)

强化练习(437)

附录教育法律法规选编(439)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72)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结构与特点(472)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功能与作用(475)

强化练习(477)

第二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78)

第一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78)

第二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480)

强化练习(481)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483)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483)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485)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486)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管理(489)

附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490)

强化练习(492)

附录学前儿童发展的知识(494)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99)

节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 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考点2 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角度定义 (1)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狭义的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狭义的教育在规划和从事教育活动时,会比一般经验性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目的有更多的关注和反思。②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自觉地按照教育目的办事,对于偏离教育目的的现象也会迅速、自觉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③狭义的教育目的会更自觉、精确和全面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自觉地反映一定的教育理想,特别是会充分反映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实际,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2.从个体角度定义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定义 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三要素说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考点1 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等。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考点2 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不会获得好的效果。 【2018上·判断】如果没有受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教育活动就不会呈现好的效果。() 【答案】×。 考点3 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形式上说,主要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另外,还有关于教育的四要素说。四要素说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其中,教育内容主要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教育者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工作作风,以及师生与生生探讨和交流所涉及的各种经验、见闻与事物也是影响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教育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内容是师生传承的精神客体,教育活动方式是连接教育活动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2014下·单选】教育要素不包括()。 A.教育影响 B.教育形态 C.教育者 D.学习者 【答案】B。 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形态是指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考点1 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来看,教育形态可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和当前倡导的“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考点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和空间标准来看,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先导性 一个人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是家长。家长的政治态度、对问题的看法,甚至思想作风、爱好特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家庭这种先入为主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儿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对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先导性质。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指一个人的各种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特别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 (3)权威性 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和前提。家长是子女生存和生活的依赖者,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家长越是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的效果就越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 (4)针对性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能比较全面、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终身性 父母是子女永远的老师,从孩子出生到入学,再到进入社会后,家庭教育都在进行,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因此,终身性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6)个别性 与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相比,子女在家庭里可能得到更多的个别教育。 2.社会教育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 在社会教育中,受教育者没有年龄、时间、地域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时社会教育已开始把教育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沟通起来。社会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2)群众性 社会教育可满足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教育对象日益普遍。 (3)多样性 由于社会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各有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因此,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补偿性 社会教育具有较强的补偿功能,在学校学不到的一些知识,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 (5)融合性 现代的社会教育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甚至同宗教活动的密切结合。 【2017上·单选】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教育特点的是()。 A.开放性 B.多样性 C.融合性 D.先导性 【答案】D。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学校教育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的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首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上。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同时,学校教育中有专门的教育者——教师。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集中体现了教育的这些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学校组织的严密性上。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等等。 (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关心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 (4)内容的系统性 为满足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的。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因此,学校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育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式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稳定的教育内容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当然,稳定不是僵化,是相对而言的,学校教育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 1.【2020上·判断】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答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2021版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2021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