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蒋百里 刘邦骥讲孙子

封面

作者:蒋百里 刘邦骥

页数:163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00379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蒋百里和刘邦骥合作,对《孙子兵法》所作的校释和注解。书中大量引入西方军事思想,着重从整体上阐述孙子的兵学思维。

作者简介

蒋百里(1882—1938),原名蒋方震,字百里,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浙江海宁人。1898年中秀才,1900年入浙江大学前身的求是书院就读,1901年赴日本留学,后创办《浙江潮》。1906年蒋百里留学德国,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1923年与胡适等组织新月社,1925年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1936年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 1937年9月,他以蒋介石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著述有《欧洲文艺复兴史》《国防论》《日本人》等,其中《国防论》是其军事理论的代表作。
刘邦骥(1868—1930),字襄奎。汉川麻河镇人,早年就读两湖书院。为张之洞幕僚,管理文案、库务。

目录

蒋百里 刘邦骥讲孙子 | 001

计篇第一 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 | 005

作战篇第二 论军政与财政之关系 | 011

谋攻篇第三 论军政与外交之关系 | 017

形篇第四 论军政与内政之关系 | 023

势篇第五 论奇正之妙用 | 029

虚实篇第六 论虚实之至理 | 033

军争篇第七 论普通战争之方略 | 039

九变篇第八 论临机应变之方略 | 045

行军篇第九 论行军之计划 | 051

地形篇第十 论战斗开始之计划 | 059

九地篇第十一 论战斗得胜深入敌境之计划 | 065

火攻篇第十二 论火攻之计划 | 079

用间篇第十三 论妙算之作用 | 083

附录一 《孙子兵法》 | 091

计篇第一 | 093

作战篇第二 | 095

谋攻篇第三 | 097

形篇第四 | 099

势篇第五 | 101

虚实篇第六 | 103

军争篇第七 | 105

九变篇第八 | 107

行军篇第九 | 109

地形篇第十 | 111

九地篇第十一 | 113

火攻篇第十二 | 117

用间篇第十三 | 119

附录二 《孙子兵法》译文 | 121

计篇第一 | 123

作战篇第二 | 125

谋攻篇第三 | 127

形篇第四 | 131

势篇第五 | 133

虚实篇第六 | 135

军争篇第七 | 139

九变篇第八 | 143

行军篇第九 | 145

地形篇第十 | 149

九地篇第十一 | 153

火攻篇第十二 | 159

用间篇第十三 | 161

节选

蒋百里 刘邦骥讲孙子
统读十三篇,以主德始,以妙算终,此孙子之微言大义也。其每篇标题之字,亦不过如“学而”“雍也”之类,勿庸刻舟求剑。他本《计篇》《形篇》《势篇》有作《始计篇》《军形篇》《军势篇》者,殊未当也。《势篇》之首以奇正虚实对举,而下文专论奇正,颇似制艺中上全下偏体裁。若欲与《虚实篇》对待标题,则即题为“奇正篇”亦可也。然古人决不如此板滞,亦“学而”“雍也”之意而已。世儒见“九变”“九地”两“九”字对举,遂指“九变”为九地之变。胶柱鼓瑟,滞碍甚多,均辞而辟之矣。
计篇第一 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
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于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
此一篇论治兵之道在于妙算,而以“主孰有道”一句为全篇之要旨。盖主有道,则能用正道亦能用诡道,无往而不胜矣,所以篇末即专重于妙算也。宜分为四节读之。自首至“不可不察”为第一节,总论兵为国之大事,死生存亡所关,不可不察。自“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至“必败,去之”为第二节,论治兵之正道。自“计利以听”至“不可先传也”为第三节,论用兵之诡道。自“夫未战”至末为第四节,总论胜负之故,仍以妙算为主,惟有道之主而后妙算胜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右第一节总论兵为国之大事,国之存亡、人之生死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右第二节皆论治兵之正道也。五校之计,以道为最要。道,即仁义之谓也。故得其道,则民可与共生死而不畏危,道之时义大矣哉。天为阴阳、寒暑、时制也者。阴阳者,相其阴阳,以为驻军之预备,《行军篇》所谓“贵阳贱阴”、《地形篇》所谓“先处高阳”
之类是也。寒暑者,审量寒暑,以为行军作战之预备。将欲北征,必筹防寒之具,将欲南征,必筹防暑之具,或冬夏兴师之时,则防寒防暑之具尤为紧要是也。时制者,因时制宜以筹兵器、堡垒之进步改良也。上古为白刃时代,中古为火攻时代,近古为枪炮时代,皆因时定制也。此三者皆关乎天之方向、天之气候、天之运会,故曰天也。地为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者,即第十篇“地形”是也,所谓“用兵者贵先知地形也”。将为智、信、仁、勇、严者。能机权、识变通之谓“智”,刑赏不惑之谓“信”,爱人悯物之谓“仁”,决胜乘势之谓“勇”,威刑肃三军之谓“严”;此五德者,为将者所宜备也。法为曲制、官道、主用者。曲制为部曲之制,若今之军制司所掌者是也。官道者,任官分职之道,若今之军衡司所掌者是也;主用者,掌军之费用,若今之军需司所掌者是也。凡此五者,皆为将之要道,故为将者“知之则胜,不知则不胜也”。“校之以计”者,谓当尽知五事、待七计,以尽其情也。“主孰有道”,即五校之道也;“将孰有能”,即五校之将也;“天地孰得”,即五校之天与地也;“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者,
即五校之法也;此七者乃五校之纲目也。将听吾计必胜者,吾即主也,主与将同心合德,则未有不胜者矣。然必有道之主乃能将将,吾故曰“主孰有道”为此篇之要旨也。此以上皆言治兵之正道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蒋百里 刘邦骥讲孙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9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