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代银主编
页数:16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402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首先介绍了历代本草发展的脉络,以了解本草发展的源与流。在本草选读方面,首列《神农本草经》,其次列综合性本草,如《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另外简要介绍民族药和民间药本草典籍以增进对其了解。
目录
一、学习目的和任务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本草典籍概况
一、汉代本草概况与特色
二、六朝本草概况及特色
三、隋唐五代本草概况及特色
四、宋代本草概况及特色
五、金元本草概况及特色
六、明代本草概况及特色
七、清代本草概况及特色
第二章 《神农本草经》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简介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
二、主要内容
三、特色与价值
四、版本流传
五、学习方法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选读
一、序录
二、药物选读
第三章 《新修本草》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新修本草》简介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
二、主要内容
三、特色与价值
四、版本沿革
第二节 《新修本草》选读
一、孔志约序
二、石膏
三、人参
四、决明子
五、大黄
附:《本草拾遗》选读
一、鼠曲草
二、益智子
三、姜黄
第四章 《证类本草》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证类本草》简介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
二、主要内容
三、特色与价值
四、版本流传
第二节 《证类本草》选读
一、黄连
二、丹砂
三、甘草
第三节 《证类本草》对本草典籍辑复的贡献
一、辑佚与本草辑佚
二、《证类本草》对宋代以前本草辑复的价值
三、尚志钧先生辑复宋代以前本草古籍
第五章 《本草纲目》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本草纲目》简介
一、作者及成书时间
二、主要内容
三、特色与价值
四、版本沿革
第二节 《本草纲目》选读
一、序
二、黄芪
三、三七
四、地黄
附:《本草纲目拾遗》选读
一、浙贝
二、夏草冬虫
三、石打穿
第六章 药论典籍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药论典籍简介
一、唐宋时期
二、金元时期
三、明清及民国时期
第二节 菊花药论选读
一、唐以前本草
二、唐宋本草
三、金元本草
四、明代本草
五、清代本草
第三节 芍药药论选读
一、唐以前本草
二、唐宋本草
三、金元本草
四、明代本草
五、清代本草
第七章 《中华本草》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中华本草》简介
第二节 《中华本草》选读
一、葛根
第八章 民族药民间药典籍
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民族药民间药典籍简介
一、民族药典籍简介
二、民间药典籍简介
第二节 《晶珠本草》选读
第三节 《南方草木状》选读
一、留求子
二、诃梨勒
三、庵摩勒
第四节 《履巉岩本草》选读
一、草血竭
二、蛇头天南星
三、天南星
四、仙天莲
第五节 《滇南本草》选读
一、金铁锁
二、臭灵丹
三、灯盏花
第六节 《植物名实图考》选读
一、千张纸
二、石吊兰
三、盘龙参
第九章 中医临床典籍简介与选读
第一节 中医临床典籍简介
一、《伤寒论》简介
二、《温病条辨》简介
三、《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第二节 《伤寒论》选读
一、桂枝汤证
二、麻黄汤证
第三节 《温病条辨》选读
一、桑白皮
……
节选
《本草典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国的本草学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大家公认《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在2世纪前后定型。其实此书早在西汉已有了。 一、汉代本草概况与特色 (一)汉代本草概况 秦汉以来,药物知识更加充实,药物理论基本形成,并出现了本草专著,有了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本草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我国本草学的首次总结,产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1.综合性本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撰者不详,通常认为在东汉末年。全书载药365种,确立了单味药叙述体例和内容范围,对每种药的名称、性味、功效、主治、生长环境等均一一叙述,部分药物标明其产地和别名。这些药物都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大多疗效确切可靠,有200余味至今仍为中医所习用。首创了三品分类法,开我国药物分类学之先河;书中所载药物的性味、功效,所论述的药物学原理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用药原则,大多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基础。该书将序录与具体药物各自分立,形成总论与各论的编排体例。序录中13条理论原则,涉及分类原则、配伍、七情、四气五味、采收、鉴别、调剂、用药及服药法等,是中药理论的精髓。因此,《神农本草经》一直作为中国药学的经典著作(参见第二章)。 2.专门性本草汉代专门性本草,如《雷公药对》、《药对》、《桐君采药录》、张仲景《药辨决》和《胎胪药录》等。 (二)汉代本草特色 1.本草名称最早见于汉代西汉晚期以来出现了以“本草”二字代称药学。《汉书·郊祀志》载,建始二年(前31年),侯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颜师古注:“本草待诏,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 本草专著问世。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从业师公乘阳庆处所得《药论》一书,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本草专书。据《汉书·文艺志》著录的《神农黄帝食禁》,以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涉的《胎胪药录》,皆可谓各有侧重的本草专著。成书于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堪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本草学术已逐步形成。 2.多已失佚汉代本草多数已经失佚,有些佚文散存于历代类书中,由于类书援引佚文未注明作者,今已无法辨出类书所引本草佚文出于何家本草。 二、六朝本草概况及特色 (一)六朝本草概况 六朝泛指南北六朝。六朝本草,今见存者不多,大多失佚。 1.综合性本草 (1)《吴普本草》现存《吴普本草》资料中,有药物别名、性味、有毒无毒、主治功能、产地、植物形态、采集加工及配伍等,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引证颇为广泛,计有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桐君等多家之言。从广泛引用的资料中可了解汉魏之际本草学蓬勃发展的局面。该书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使药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后来综合本草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2)《名医别录》作者不详,因记录了魏、晋名医的药学论说而得名。成书于3世纪,或有部分更早的资料,故非一人一代的著作。全书3卷,为综合性本草。原书已佚,据考载药730种以上。书中内容除从药品数目和内容方面进一步充实了《神农本草经》外,还增加了较多药物别名、药物产地的具体郡县名称、采集时月及加工方式,填补了《神农本草经》的空白。其产地记载分布很广,搜集药物资料的范围遍及南北,说明当时药物交流区域的宽广。 (3)《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约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全书载药种数是“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全书介为7卷。其序录中首先回顾了本草学的发展,接着对《神农本草经》序录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并揭示了当时药材伪劣的事例,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等方面的理论原创;又创立“诸病通用药”,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撰成“解百药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凡药不宜人汤酒者”“诸药畏恶七情表”等,大大丰富了临床用药的内容,增强了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本草典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首次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6类,即玉石类、草类、木类、虫兽类、果菜类、米食类,6类之下分列上、中、下三品。此外尚有“有名无实”或“有名未用”类,为陶氏当时已经不能识别的药物,总计7类。这种分类方法影响深远,为后世本草药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本草经集注》为保持文献原貌,创用了朱写《神农本草经》,墨写《名医别录》,用小字写注文的方式。这在书册全系手工传抄的时代,既可使前代本草不致湮没,又能反映后人的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