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土奎
页数:40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8015667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及各门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知识的咀嚼和消化,力图从整体上反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新成就及其特点和规律,记录人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展现我国创的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面貌等,使人们能从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理解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来龙去脉,科学地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及其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热爱、向往和责任感。
目录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学科性质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
四、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
一、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一贯性
二、“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
三、正确理解“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
四、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一、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
二、中西医结合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及其发展
第二章 医学与医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医学模式及其演变和进化
一、医学模式的定义
二、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
三、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
第三节 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西方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中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意义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
一、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由来
二、中西医结合的内涵
三、中西医结合的外延(适用范围)
四、中西医结合的定义
五、三个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
第二节 “结合医学”的定义
一、“结合医学”概念的产生
二、“结合医学”的定义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外医药学交流史略
第二节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二、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产生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创时期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时期
第四节 中西医汇通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关系
一、中西医能否汇通与结合认识的一致性
二、中西医怎样汇通与结合思路的相通性
三、中西医汇通与结合目标的一致性
第五章 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比较研究,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
二、通过比较研究,推动方法(论)层面中西医结合
三、通过比较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发展
四、通过比较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原则
一、多维参照系
二、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方法
三、“内在论”与“外在论”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节 中西医比较研究的内容
一、中西医历史背景的比较研究
二、中西医哲学观的比较研究
三、中西医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四、中西医症状学的比较研究
五、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研究
六、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研究
七、中西医医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八、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九、中西医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十、其它
第四节 中西医生理学的比较研究
一、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二、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中西医病理生理学比较研究
一、中西医病因学说的比较研究
二、中西医疾病转归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中西药理学的比较研究
一、中西药理学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二、中西药理学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三、中西药理学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七节 中西医药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
一、西医的认知方法论
二、中医的认知方法论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概述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进展概述
一、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进展
二、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三、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进展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学研究进展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学研究进展
三、中西医结合各临床学科研究进展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体系的研究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一、阴阳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二、五行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三、藏象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四、气血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五、经络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六、中医学“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的合规律性研究
第一节 有关“规律”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规律
二、规律的特性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宏观规律性表现
一、中华和合文化是孕育中西医结合的土壤
二、中西医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必然结果
三、中西医结合符合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规律
四、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五、中西医结合发展动力性规律
第八章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学概述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
一、哲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现代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四、中西医结合理论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文献研究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文献研究的目的
二、文献研究的范围
三、文献研究与运用的原则
四、科技文献的分类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分子生物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
五、动物实验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中西医结合病案书写规范研究
第五节 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药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中西药配伍禁忌研究
四、中西药结合研究
第六节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临床流行病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二、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三、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学科职能建设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科学认识职能建设研究
二、科学实践职能建设研究
三、科学预测职能建设研究
四、知识创新职能建设研究
第八节 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意义
二、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思路方法
第九章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前景
第一节 客观规律,势在必行
一、社会需要中西医结合
二、中西医结合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第二节 成果显著,前景辉煌
一、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引起国际反响
第三节 评析展望,前途无量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二、从科学家评论展望未来
第十章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历程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医学专业知识
二、哲学知识
三、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四、社会人文科学知识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素质培养
一、哲学思想
二、科学方法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能力培养
一、思维能力
二、研究能力
三、自学能力
四、表达能力
五、组织管理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3.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理论思维开展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对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具有全面、客观的基本认识,要通过实践和理沦思维充分认识两者的优点、长处、优势和精华,客观分析各自的缺点、短处、劣势和糟粕等,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态度都是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只有以哲学的反思和眼光,以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总趋势作为参照系,在进行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将哲学的思考和理论思维统一起来,才可能使比较研究达到思路上的明晰,得出的比较研究结论不至于偏颇或背离辩证唯物主义。 二、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方法 医学是研究人体、社会、心理和自然相互关系的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巨大工程。而每一个研究工作者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所进行的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往往局限在各个专业领域内,且为了弄清各种细节的比较,研究比较深入、具体。这样,就难免在认识上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因而,对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在整体上往往是不完备、不确切,甚至是本末倒置。为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足,应当确立系统观点,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1.中西医比较研究的整体性在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医学看作一个整体,而将中西两种医药学作为它的两个子系统,立足于医学整体,“从森林看树木”,从医学整体来考察中西两种医药学的异同,不能简单地论证谁优谁劣,谁先进谁落后,也不能只是刻意追求发现“世界第一”或寻求“西学中源”,或“古已有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历史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从根本上避免片面性。 2.中西医比较的联系性联系性要求将所研究的任何具体问题都如实地放到它所从属的客观联系中进行考察。要比较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医学的体系、结构,把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放到这两种医药学体系和结构中去,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再将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放到医学这个总体系中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中西医药学各自特色的根源,发现中西医药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而且可以找到并能分别深入而准确地理解它们特色的思路。 3.中西医比较的动态性动态性要求对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不要停留在对今天的“既定形态”的考察,而要如实地把两种医药学理解为发展过程,在不可抗拒的时代背景下,力求多把握一些真理。 三、“内在论”与“外在论? 关于中西医药学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分析,是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内在论”或“内在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的发明创造,一门学科或一个民族科学发展的快慢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不平衡现象,主要或全部是由于科学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包括科学家的个性、科学共同体的构成和活动、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力量、科学传统等等。“外在论”或“外在主义”的观点相反,认为科学的发明创造及其发展上的不平衡,主要是由科学之外的诸社会因素决定的,包括思想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社会制度、战争刺激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部条件,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主要因素。分析中西两种医药学产生差异的原因,应从内在矛盾人手,但是也决不能脱离开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孤立地考察所谓“内因”。 尽管中西医药学的差异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但这种差异的深化和显化,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内因”和“外因”割裂开来分别加以分析,而应当沿着时间轴,对内外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历史性分析,看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全过程是怎样导致了今天中西医药学分立的状态。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医学的内在矛盾,尽管它的性质和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但医学的外部因素,由于历史时间长,情况复杂而多变,对医学的内在矛盾产生的作用错综、反复,因而需要分析、讨论的头绪尤多,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对医学外部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医学内在矛盾的影响进行考察。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放开思路,在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中克服局限性,避免谬误,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今天的中西两种医药学的比较研究,应体现高度的时代精神,鼓励和支持多思路、多层次、多手段、多途径的比较研究,造成千帆竞发、万紫千红的学术局面。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开拓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新局面,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做出时代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