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正,西慧玲主编
页数:233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81837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在充分吸纳国内外写作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将视角从一般的写作知识介绍和常规的写作技能训练转向“理论·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上,本教材分三编详述写作理论及内容:上编,写作原理论;中编,写作过程论;下编,写作文体论。本教材致力于写作的现代性表达。新媒体时代的微写作呈现出写作行为自主性、传播方式便捷性。
目录
上编 写作原理论
第一章 写作成因论:写作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写作主体
第二节 写作客体
第三节 写作受体
第四节 写作载体
第五节 四体化一
第二章 写作行为论:写作的创造机制
第一节 内化:感悟
第二节 意化:沉思
第三节 外化:表述
第四节 三重转化
第三章 写作现象论:写作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 前写作:文化积淀
第二节 写作:自我实现
第三节 后写作:与读者互动
第四节 三环互动
中编 写作过程论
第四章 写作能力
第一节 观察、积累
第二节 回忆、体验
第三节 想象、整合
第四节 语感、修辞
第五节 贯通技巧:知识化为素质的实践路径
第六节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读与写
第五章 写作流程
第一节 立意、选材
第二节 构思、赋形
第三节 表达、修改
第四节 反馈、吸收
下编 写作文体论
第六章 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概述
第二节 新闻真实性
第三节 倒金字塔体
第四节 华尔街日报体
第七章 小说写作
第一节 小说概述
第二节 小说的人物形态
第三节 小说的情节艺术
第四节 小说的基本形态
第八章 散文写作
第一节 散文概述
第二节 散文语言
第三节 散文的意境
第四节 散文的当代意识
第九章 诗歌写作
第一节 诗歌概述
第二节 诗歌意象
第三节 诗歌情思
第四节 诗歌语言
第十章 自媒体写作
第一节 标题撰写技巧
第二节 正文首尾优化
第三节 框架写作实训
第四节 排版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节选
《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 1.分析的基本方法 (1)矛盾对立分析法。分析方法可以由“二分法”开始,就是摆出矛盾对立的两极,如善恶、是非、敌我、强弱、利害、优劣、物质与精神、情感与理智等,进行比较衡量,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比如,梁启超的《论毅力》把人生之路分为“顺境”、“逆境”两大类,再把人的行为分为“有毅力”、“无毅力”两大类,这样就把毅力面临的每种情况都展开了,也就说清了毅力在人生历程中的作用。墨子将楚国攻打宋国比喻为“舍弃粱肉,窃其糠糟”,竺可桢将风沙袭击的方式分为“游击战”和“阵地战”,俞敏洪将人生价值追求归纳为“草”和“树”,都显示了非常清晰的分析思路。 (2)两极交叉分析法。矛盾有对立也有统一,分析也不能只是瞄准两极对立,事物之间往往会产生两极之间的交叉、合并、融通的情形,出现两极之间的中间状态,就像在晴天和雨天之间还有阴天一样。 这种“三分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以三驭多”的思维特征不谋而合,“三思而行”、“三年不窥园”、“三过家门而不入”即是范例。L.霍格本认为,在上古时期,人类只看得见两只眼,两个耳朵,两条胳臂,要表达更多数量的“一堆”或“一群”,只能用“三”这个数字。因此,在原始思维里,“三”是作为最大数、最多数而存在的,甚至可以用“三”代表无穷大。①日本社会公共关系学家多湖辉在《自我表现术》中也说过,把要点说成三点,可以使别人认为你表达能力很强。只有一点,总觉得单薄;有两点,感觉还不够充分;如果是三点时,“就会变成稳稳地如三足鼎立般,而使人油然而生出安定踏实的感受”②。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也提到南非洲布须曼族用“三”来代表无穷大。如学生习作《评几种人生观》就将人生观大致分为事业型、享乐型和超脱型,《评几种恋爱观》将恋爱方式分为“来亦易,去亦易”型、“来易来,去难去”型和“来亦难,去亦难”型③,体现了一定的思维完整性。 但“三分法”又不能仅仅指矛盾的两极加上中间状态,因为对立的双方,还有可能呈现出相互转化、互动发展的趋势。《易经》就认为阴阳交替会产生“否极泰来”和“剥极而复”等发展变化模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敌强我弱的形势也会因我们的不断努力而逆转。而朱光潜在谈论美学的时候,既承认自然界有两种基本的美感,就是“骏马秋风冀北”的刚性美,和“杏花春雨江南”的柔性美,同时又指出这两种美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老鹰有栖嫩柳的时候,娇莺也有栖古松的时候,犹如男子中有杨六郎,女子中有花木兰。 (3)意义类型分析法。“三分法”虽然能够以少驭多,涵盖比较周全,但面对复杂多样的事态,要做出准确的“三分”并不容易,特别是刚刚开始练习分析方法的习作者,很可能因为对这种分析法的迷惑而导致划分的不准确。如有人将友谊分为“男男型”、“女女型”和“男女型”,显然只注意到性别差异,而忽略了友情的本质内涵,这样的划分方式不利于深入探讨友情的真正价值。因此,在分析中还不能为了凑足“三”而刻意造作,而是要按照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进行分门别类,围绕事物的核心意义(一次分类的总标准)展开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既根据自身的理性思维水平容易操作,又能顾及事物的中心意义与各方面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一”(核心义)与“多”(局部义)以及“多”的内部之间的互相关联,分析起来可以做到思路开阔,主旨集中,内涵丰富而无散乱之感。如学生习作《心目中的男子汉》:眼是亮的(明辨是非),血是热的(积极向上),心是正的(正直无私),腰是直的(不屈不挠),胸怀是宽广的(豁达大度),双手是温暖而有力的(乐于助人)。 写文章讲究“分合”。在思维阶段,分析之后,还要有综合。分析是“化一为多”,追求认识的丰富性;综合则是“合多为一”,追求认识的统一性。 2.综合的一般方法 综合是在分析的各层次含义之间寻找聚合点,对各种含义做出深层意义和本质意义的归纳。概括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只能是表象的笼统总括而不可能是本质的整体综合。而且,概括还不是事物几个层次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整体意义上的复合叠加作用,产生“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当然也可能针对分析的结果,用思维的雕刻刀去粗取精、突出重点,这又产生整体意义少于、精于各部分意义的状况。总之,概括是分析基础上的一次飞跃,将分析提高了一个层次,提高到总摄的层次,它使思维系统化、明晰化,并产生结论,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 综合的主要方法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两种,前者侧重于概括共同性,后者侧重于概括特殊性。求同概括要防止概括过窄或过宽,过窄,不能揭示事物的整体本质;过宽,悬浮空中,脱离对象本身,穿靴戴帽,大而无当,又不符合实际。求异概括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摄取事物的特征,并将事物置放于它的发展状态中来考察,才能把握它的独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