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宏禹著
页数:314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11456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海内外部对20世纪佛教唯识学思潮作出系统梳理的研究专著,以20世纪中国法相唯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研究目的,把唯识学复兴思潮放在整个近现代佛教运动的时代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以唯识学派和团体为分界,以主要人物思想为中心,整体上呈现出各个唯识学系、院派、团体、区域的研究特色和学术风貌,全面揭示这一百年上下半叶唯识学发展的线索。本书以1949年为分期,分为清末、民国时期(上编,1900—1949年)与新中国建立以后时期(下编,1949—1999年)的唯识学研究两编进行探讨。本研究课题续接了唐代唯识宗学和明末唯识学,也补充、丰富了20世纪中国佛学史的内容,对中国现当代佛学及未来唯识学的走向具有一定启示作用。本书通过勾勒前后五十年的佛教唯识学发展的关联性和区别,不仅概括和提炼出20世纪上半叶唯识三系等思想特色,而且对20世纪下半叶唯识学的发展情况作出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唯识学传承和特色作出分析,以此描绘出百年来中国唯识学精彩纷呈、兴衰起落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袁宏禹,江苏盱眙人,福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普度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出版有学术专著《吕澂唯识学思想研究》。
目录
导论
一、20世纪中国唯识学复兴与时代际遇
二、20世纪中国唯识学发展的分期
三、研究综述、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等
上编(1900—1949年)
第一章 清末唯识学复兴之门的开启及其应用
第一节 杨文会与百年中国唯识学的复兴
一、唯识宗逸佚典籍的回归与传播
二、性、相二宗并重的治学旨趣
第二节 谭嗣同、梁启超改良思想对唯识学的应用
一、谭嗣同“仁一唯识”的维新派哲学
二、梁启超的唯识思想与康德的自由观
第三节章 太炎革命思想与国学的唯识阐释及应用
一、诸子人性论唯识释与“俱分进化”论
二、《齐物论》唯识释之“平等”观
第二章 民国时期南京支那内学院对玄奘唯识学的重振
第一节 欧阳竟无对玄奘唯识学的抉择
一、法相、唯识分宗
二、唯识古、今学划分
三、唯识“体用”观
第二节 吕潋以唯识学对中、印佛学的简别
一、依唯识对中国佛学经典的证伪
二、中印佛学“性觉”、“性寂”真伪说
第三节 王恩洋的唯识史观及《起信论》的批判
一、唯识史梳理及唯识今学史观
二、依玄奘唯识今学料简《起信论》
第三章 民国时期武昌佛学院以唯识学对诸学的融通
第一节 太虚对唯识学与内外学的会通
一、以唯识学融释如来藏学
二、以唯识学摄纳传统儒学
三、以唯识学解释科学、心理学
第二节 唐大圆、法舫对唯识学与世学的比较
一、唐大圆的《唯识三字经》及佛学属科学论
二、法舫论唯识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 印顺、法尊早期的唯识学研究
一、印顺作《唯识学探源》探唯识于小乘
二、法尊译《辨法法性论》“法与法性”双运
第四章 民国时期北平三时学会对印度慈氏唯识学的回归
第一节 韩清净对慈氏唯识学的疏通
一、抑玄奘唯识学而扬慈氏唯识学
二、以了义唯识学释不了义般若学
第二节 朱芾煌、周叔迦对唯识原典及旧学的推崇
一、朱芾煌《法相辞典》对印土原典的援引
二、周叔迦抑玄奘新学而阐真谛旧学
第五章 民国时期新儒家对佛教唯识学的借鉴
第一节 梁漱溟的唯识学研究与新儒家哲学
一、从“究元决疑”到《唯识述义》
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唯识学的援用
第二节 熊十力以唯识学对儒家哲学之创释
一、《新唯识论》对《成唯识论》的改造
二、《新唯识论》的新儒学哲学体系
下编(1949—1999年)
第六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列主义对唯识学的评判
第一节 田光烈《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中之辩证法因素》
一、玄奘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玄奘哲学思想之辩证法因素
第二节 任继愈《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之马列观
一、法相宗在认识论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二、法相宗在世界构成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第七章 80年代后大陆高校和科研院所唯识学研究的转向
第一节 韩镜清从玄奘唯识学的疏解到慈氏唯识学的译介
一、《成唯识论疏翼》的编写
二、从藏文慈氏学开发唯识学
第二节 韩廷杰、林国良对《成唯识论》的注解
一、韩廷杰的《成唯识论校释》
二、林国良的《成唯识论直解》
第八章 80年代后大陆佛教界佛学院对唯识学的弘扬
第一节 惟贤于重庆佛学院对唯识学的推广和泛化
一、唯识论不同于哲学、宗教之唯心论
二、唯识学是所有佛教宗派的基础
第二节 唐仲容于四川省佛学院对唯识学与诸宗的贯通
一、有为缘起、无为缘起的会通
二、唯识与中观、禅宗的融通
第三节 单培根、顾康年于闽南佛学院对唯识学与禅密的参合
一、单培根对唯识学与密宗的显密互参
二、顾康年对唯识学与禅门的抉微
第九章 1949年以来香港佛教唯识学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罗时宪的佛教法相学会对支那内学院学风的沿袭
一、佛教法相学会的创立及罗门一系法脉
二、《唯识方隅》的唯识入门体系研究
三、《般若》经论对读开中观瑜伽学之风
第二节 霍韬晦与吴汝钧的梵文唯识学翻译及研究
一、霍韬晦《安慧
一、20世纪中国唯识学复兴与时代际遇
二、20世纪中国唯识学发展的分期
三、研究综述、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等
上编(1900—1949年)
第一章 清末唯识学复兴之门的开启及其应用
第一节 杨文会与百年中国唯识学的复兴
一、唯识宗逸佚典籍的回归与传播
二、性、相二宗并重的治学旨趣
第二节 谭嗣同、梁启超改良思想对唯识学的应用
一、谭嗣同“仁一唯识”的维新派哲学
二、梁启超的唯识思想与康德的自由观
第三节章 太炎革命思想与国学的唯识阐释及应用
一、诸子人性论唯识释与“俱分进化”论
二、《齐物论》唯识释之“平等”观
第二章 民国时期南京支那内学院对玄奘唯识学的重振
第一节 欧阳竟无对玄奘唯识学的抉择
一、法相、唯识分宗
二、唯识古、今学划分
三、唯识“体用”观
第二节 吕潋以唯识学对中、印佛学的简别
一、依唯识对中国佛学经典的证伪
二、中印佛学“性觉”、“性寂”真伪说
第三节 王恩洋的唯识史观及《起信论》的批判
一、唯识史梳理及唯识今学史观
二、依玄奘唯识今学料简《起信论》
第三章 民国时期武昌佛学院以唯识学对诸学的融通
第一节 太虚对唯识学与内外学的会通
一、以唯识学融释如来藏学
二、以唯识学摄纳传统儒学
三、以唯识学解释科学、心理学
第二节 唐大圆、法舫对唯识学与世学的比较
一、唐大圆的《唯识三字经》及佛学属科学论
二、法舫论唯识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 印顺、法尊早期的唯识学研究
一、印顺作《唯识学探源》探唯识于小乘
二、法尊译《辨法法性论》“法与法性”双运
第四章 民国时期北平三时学会对印度慈氏唯识学的回归
第一节 韩清净对慈氏唯识学的疏通
一、抑玄奘唯识学而扬慈氏唯识学
二、以了义唯识学释不了义般若学
第二节 朱芾煌、周叔迦对唯识原典及旧学的推崇
一、朱芾煌《法相辞典》对印土原典的援引
二、周叔迦抑玄奘新学而阐真谛旧学
第五章 民国时期新儒家对佛教唯识学的借鉴
第一节 梁漱溟的唯识学研究与新儒家哲学
一、从“究元决疑”到《唯识述义》
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唯识学的援用
第二节 熊十力以唯识学对儒家哲学之创释
一、《新唯识论》对《成唯识论》的改造
二、《新唯识论》的新儒学哲学体系
下编(1949—1999年)
第六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列主义对唯识学的评判
第一节 田光烈《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中之辩证法因素》
一、玄奘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玄奘哲学思想之辩证法因素
第二节 任继愈《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之马列观
一、法相宗在认识论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二、法相宗在世界构成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第七章 80年代后大陆高校和科研院所唯识学研究的转向
第一节 韩镜清从玄奘唯识学的疏解到慈氏唯识学的译介
一、《成唯识论疏翼》的编写
二、从藏文慈氏学开发唯识学
第二节 韩廷杰、林国良对《成唯识论》的注解
一、韩廷杰的《成唯识论校释》
二、林国良的《成唯识论直解》
第八章 80年代后大陆佛教界佛学院对唯识学的弘扬
第一节 惟贤于重庆佛学院对唯识学的推广和泛化
一、唯识论不同于哲学、宗教之唯心论
二、唯识学是所有佛教宗派的基础
第二节 唐仲容于四川省佛学院对唯识学与诸宗的贯通
一、有为缘起、无为缘起的会通
二、唯识与中观、禅宗的融通
第三节 单培根、顾康年于闽南佛学院对唯识学与禅密的参合
一、单培根对唯识学与密宗的显密互参
二、顾康年对唯识学与禅门的抉微
第九章 1949年以来香港佛教唯识学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罗时宪的佛教法相学会对支那内学院学风的沿袭
一、佛教法相学会的创立及罗门一系法脉
二、《唯识方隅》的唯识入门体系研究
三、《般若》经论对读开中观瑜伽学之风
第二节 霍韬晦与吴汝钧的梵文唯识学翻译及研究
一、霍韬晦《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