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旭著
页数:247页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486164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采用逻辑思辨和实证相结合, 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书写方式, 着力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此, 在梳理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的基础上, 对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开展实证调查, 分析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相关因素, 系统提出多维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并以语文学科为例开展实践探索, 以检验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及其成效。
作者简介
陈旭,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研训员,教育学博士。1998年开始教学工作,任教中学多年,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教育学项目等研究,主持上海市青年教师研究课题、上海师范大学重点科研课题等多项课题。参著有《在讲台上思考语文》《名师之路》等,并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连续荣获上海市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长三角教育论坛等各类教育教学奖项。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教育从业人员、图书馆、教育管理部门作为世界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本书力图将西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应用于中国情境,为建构本土化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论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的回应、深化和推进,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和优化等提供实践性的参考与借鉴。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1
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呼唤 /1
二、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3
三、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要求 /4
四、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令人担忧 /5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7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7
一、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7
二、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9
三、有关批判性思维测评的研究 /11
四、有关语文科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13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4
一、理论意义 /15
二、实践意义 /15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 /17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透视 /17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17
二、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22
三、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及标准 /28
四、批判性思维的译名讨论 /36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39
一、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不同学者间的论争 /39
二、超越皮亚杰: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 /45
三、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社会认知的视角 /47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方式 /50
一、设置专门课程的独立式培养 /51
二、与学科课程结合的融合式培养 /53
三、将专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的混合式培养 /55
四、对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56
第四节 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57
一、目标聚焦: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基本教学目标 /59
二、内容重构:保证有达成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 /62
三、过程优化:采用有效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63
四、评价凸显: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评价教学重要指标 /65
第三章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 /67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意义 /67
第二节 基于国内外相关的实证调查 /69
第三节 基于自编测试工具的实证调查 /72
一、编制批判性思维测试工具 /72
二、运用测试工具开展调查 /88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90
第四节 小结 /96
第四章 影响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97
第一节 影响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外部因素 /97
一、传统思维模式中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97
二、传统伦理道德下批判性思维的失落 /98
三、封建专制体制遗留的负面影响 /99
四、一般公众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读 /100
第二节 影响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语文科为例 /101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103
二、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 /111
三、从作业布置的角度看 /121
四、从考试测评的角度看 /126
第三节 小结 /135
第五章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138
第一节 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139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139
二、认知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144
第二节 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148
一、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150
二、解放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155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165
一、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165
二、情感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169
第六章 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 /176
第一节 实践探索的目的与对象 /176
第二节 实践探索的内容与基本策略 /177
一、实践探索的内容 /177
二、实践探索的基本策略 /178
第三节 实践探索的过程 /180
一、对合作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培训 /180
二、学习和借鉴批判性思维教学范例 /181
三、合作教师教案重塑并开展教学实践 /182
四、开展公开教学并对合作教师进行访谈 /183
第四节 实践探索的成效 /184
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184
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明显发展 /200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212
第一节 研究结果撮要 /212
第二节 研究的一些新意 /216
第三节 研究的限制 /218
第四节 未来研究建议 /220
参考文献 /223
附录 /237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测试卷 /237
对参与实践探索教师的访谈提纲 /245
后记 /246
节选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呼唤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量爆炸性增长,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在网络媒体或者传统媒体上,各种所谓爆炸性或骇人听闻的信息千方百计地 想要抓住你的眼球,而某个消息或文章,经常会引起一边倒的情绪化浪潮,推波助澜的既有一般网民或读者,更有带着各种头衔的所谓专家或学者。可以说,信息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向全世界发布信息和表达情绪的时代,也是一个可以戴着假面具而不负责任的时代。面对如此浩如烟海的信息,人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饱受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感的折磨,尤其是当真假难辨、带着各种目的和企图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更会让人茫然无措。缺乏对信息的辨识、分析和评判等能力,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而迷失沉沦。
信息化正迅速将世界“抹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进着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全球范围内不同价值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化正快速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由此形成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之间既冲突又融合的独特局面。社会单一主流价值形态被打破,出现价值多元并存且相互角逐的复杂局面,也使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文明与价值观的冲突转换成民族内部或国内价值形态的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中国目前正面临这种文化与价值形态复杂的局面,如果不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慎地分析和评判,就很容易在这种价值冲突和混乱中迷失而酿成大错,这是非常严重的。
信息化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转型,信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社会发展已由工业生产驱动向知识创新驱动转变,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成为社会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人类已快速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社会就是要生产知识,而生产知识首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关键。要创新,关键是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如果没有知识生产者或创造者的主动、审慎和反思性的思考,是不可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也很难实现创新型社会的构建。
时代和社会都在呼唤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教会人们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思考和决定,它要求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寻求各方面的证据和理由,进行全面的权衡、分析和评价,并选择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风险和变数在一定程度上被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拥有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自信和定力。它帮助人们在甄别和筛选信息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会人们如何去甄别信息的真实性、推理的充分性和论证的全面性,从而避免盲从和轻信,避免根据本能、直觉、感受、习惯或宗教信仰等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比如,仅仅考察信息的质量和标准,考察信息的来源是否有确实的出处,就可以将大部分来源不明、道听途说的信息过滤,然后帮助人们找到剩下的少量“可读之作”,也帮助人们在所谓“大师”的著作面前保持冷静和怀疑的态度,并坚守自己独立的判断。
在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上,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拥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作为其前提和基础的批判性思维。虽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任务,但它们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只是侧重点和关注点不同而已。批判性思维侧重于澄清、分析和评价,创造性思维则侧重于发散、变异和求新,这使得它们能够连接在一起相互支持和互相促生。比如,批判性思维中挖掘隐含假设、寻找替代论证等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做支撑,它所培养的探究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又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的创新需要以批判性思维的澄清、分析和评价为基础。由此看来,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此外,批判性思维也是帮助人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打破思维定式的关键。要创新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在创新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思维定式由于其稳固的形式化结构和强大的惯性,在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可以使人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快速地解决问题,但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往往会对创新造成巨大的障碍。批判性思维中核心的精神品质就是质疑,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寻求最佳的答案,为打破思维定式进行创新开辟道路。批判性思维特别注重反思,通过不懈地反思自己的思维,以避免自欺欺人和故步自封。事实上,认识每前进一步都应加以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反思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审慎的批判,而创新只有立足在审慎批判的基础上才能得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正是通向创新的必经之路。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一个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
总之,要在当今的时代和社会中学会生存,把握命运,人们必须具有强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纷繁复杂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或观念进行批判性的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够做出明确的决定,进而形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和品质,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被视为未来社会公民所需的五大技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