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社会治理创新视阈下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封面

作者:门献敏

页数:23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3578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认真梳理社会治理相关理论的基本内容,重新认识社会治理创新在提升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中的价值和意义,透视我国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多种制约因素,在确立科学的基本原则基础上,以社会治理视闽下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和切入点,提出从创新发展理念、服务意识、投入机制、政策扶持机制、人才培育机制以及城乡统筹机制等方面设计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

  门献敏,男,1964年1月生,河南镇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中共河南省委宣讲团成员,河南省社科理论志愿者专家宣讲团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兼任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信阳师范学院城乡协调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长期致力于党的建设、和谐社会与农村社区公益文化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八项,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六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七项。

本书特色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对策等多维向度,系统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策略,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强烈的问题意识、执着的使命担当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郑重推荐此书!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

★本书在新时代全社会日益重视社会治理创新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状态,着力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绝大多数人基本的文化权益与基本的文化需求,这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得出的精彩之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纯东

★本书以社会治理创新的独特视角,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既有对问题的严谨逻辑分析,又有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是一本研究新时代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力作。
——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军

★本书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路,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多角度阐释社会治理创新与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问题,既有理论的思考,又有政策建议,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贵

目录

第一章 社会治理创新对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农村公益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农村公益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要义
第四节 社会治理创新对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第一节 革命的主流文化(1949-1978)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1978-1992)
第三节 改革开放深化时期的文化(1992-2002)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文化(2002-2012)
第五节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至今)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70多年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制约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 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成绩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社会治理中制约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社会治理中制约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及战略原则
第一节 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战略原则

第五章 国外关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节 国外关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第二节 国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社会治理创新视阈下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创新发展理念,为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供思想保障
第二节 创新服务意识,为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筑牢群众基础
第三节 创新多元投资机制,为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供经济支撑
第四节 创新政策扶持机制,为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节 创新培育机制,为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人才保障

第七章 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的品牌典型案例
第一节 河北省邱县:用农民漫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吉林省松原市:“种文化”模式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节 青岛市城阳区:打造“文化超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第四节 北京市延庆区:宣传文化组织员——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第五节 海南省屯昌县: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
第六节 大理州基层宣讲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附录一 2008-2015年我国农村文化站和文艺馆数量
附录二 1999-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变量
附录三 1999-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
附录四 1999-2012年我国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重
附录五 2009-2014年农村文化建设费占文化建设费的比重变动趋势
附录六 2005-2014年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费的空间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社会治理创新视阈下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1978-1992)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社会主义事业开始真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化战线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挣脱“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大胆解放思想,积极进行改革开放,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到火热的新时期文化艺术实践之中,不断探索与钻研、丰富与发展我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引领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迈上繁荣发展的新征程。深入考察这一生动辉煌的发展演进过程,科学认知该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发展战略的不懈探索及其取得的系列成果,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改革开放初期文化(1978-1992)内涵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1978-1992)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的不解探索,其标志性的文化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1977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科学与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这也是第一次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到科学与教育,强调实现现代化必须着重抓好科学与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二,1979年9月,叶剑英在国庆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应该提上日程,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其三,1979年10月,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对文艺工作者进行了表彰与勉励,同时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任务,提出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不能割裂开来,明确了要兼顾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其四,1982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对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各族人民都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从根本上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任务与方向。其五,在同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极其高的地位,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与作用。其六,1986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七,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同时将精神文明融入经济富强、政治民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其八,在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工作时提到,要正视社会主义事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问题,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两个文明的共同发展。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社会治理创新视阈下农村公益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