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勇军著
页数:29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65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民主化进程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学界一直把该思想机械分割为国民改造和制度变革两个问题,分别进行研究。这种缺乏整体把握的研究方式,导致学界对严复思想出现了种种误读。基于此,论文着眼于严复思想的整体性,采取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理论,集中探析其形成过程、理论体系、实践困境、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等内容。该思想是在分析反侵略战争屡屡失败的原因、总结洋务运动受挫的教训和回应洋人对中国国民的批判等基础上形成的;既吸收了中国力命论、道德修养论和变法论等思想中的精华,又汲取了西方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国民教育思想、近代民主宪政思想、近代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它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戊戌变法失败前的思想发轫期、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前的系统形成期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思想转折期。从人的现代化素质结构看,严复在思想转折时期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提倡,并不意味其变成了保守落后的人物,而是显示其对理想国民的认识更为科学,对现代化的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简介
陈勇军,男,1990—1997年就读于贵州大学,获得学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程与经验研究”(17ZDA005)子课题负责人,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贵州民族伦理学发展研究”(06ZJC850003)、教育部“择优资助”项目“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初探”(教社科司函[2014]21号)、贵州省社科联理论创新课题“贵州后发赶超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研究” (GZLCZB-2018-02)、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家风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性互动研究”(14SSD011)等课题多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高校理论战线》《贵州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本书特色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民主化进程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学界一直把该思想机械分割为国民改造和制度变革两个问题,分别进行研究。这种缺乏整体把握的研究方式,导致学界对严复思想出现了种种误读。基于此,论文着眼于严复思想的整体性,采取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理论,集中探析其形成过程、理论体系、实践困境、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等内容。该思想是在分析反侵略战争屡屡失败的原因、总结洋务运动受挫的教训和回应洋人对中国国民的批判等基础上形成的;既吸收了中国力命论、道德修养论和变法论等思想中的精华,又汲取了西方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国民教育思想、近代民主宪政思想、近代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它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戊戌变法失败前的思想发轫期、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前的系统形成期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思想转折期。从人的现代化素质结构看,严复在思想转折时期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提倡,并不意味其变成了保守落后的人物,而是显示其对理想国民的认识更为科学,对现代化的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
第一章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甲午战败以后的救亡反思思潮
二、社会改革失败引发的变革反省
第二节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互动思想的中学渊源
二、互动思想的西学渊源
第三节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戊戌变法前的思想发轫时期
二、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间的思想系统形成时期
三、辛亥革命后的思想反省时期
第二章 严复对旧制度与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恶性互动的反思
第一节 对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一、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探析
二、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局限性
三、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启示
第二节 封建制度对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塑造
一、政治体制对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的陶铸
二、经济体制对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激发
三、教育体制对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培植
四、法律体制对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塑造
第三节 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对封建制度的固化
一、国民劣根性对制度创新能力的压制
二、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对封建基本制度的强化
三、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阻滞
第三章 严复对新制度与理想国民性良性互动的探索
第一节 对理想国民模型的建构
一、理想国民模型的基本要素
二、理想国民模型的主要特征
三、理想国民模型的主要缺陷
第二节 新制度对理想国民的培育
一、通过地方自治制度增强国民参政意识
二、凭借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国民经济能力
三、依靠现代教育制度开启国民思想智慧
四、运用现代法律制度培养国民法治意识
第三节 理想国民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催化
一、理想国民具有建立民主政治的需求
二、理想国民具有供给民主政治的能力
三、理想国民具有保障民主政治的能力
第四章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价值
第一节 深化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人心风俗改造思想
一、推进对人心风俗败坏的批判
二、推动对人心风俗成因的探讨
三、反思人心风俗改造中的误区
第二节 推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革运动
一、为维新变法引介理论武器
二、为维新变法营造良好舆论
三、对维新误区进行理性针砭
第三节 奠定五四启蒙运动的基础
一、确立五四启蒙的理论基础
二、夯实五四启蒙的人才基础
第五章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困境
第一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威权动力困境
一、威权精英在互动中的引导地位
二、威权精英在互动中存在自身利益
三、互动结果导致对精英利益的损害
第二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国民动力困境
一、普通国民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推动互动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三、互动中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第三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时间压迫困境
一、危机严重要求社会变革迅速见效
二、互动方案在国民改造上成效缓慢
三、互动方案在制度变迁上效果迟缓
第四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制度选择困境
一、君臣关系不可立除限制制度的供给
二、制度体系的成熟增加制度变迁难度
三、国民的保守偏好制约制度供给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