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互动视域下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研究

封面

作者:肖兰兰著

页数:23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2108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从互动视角探讨中国与靠前气候制度的互构。中国参与靠前气候谈判的过程是中国对靠前气候制度进行规划和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靠前气候制度对中国进行“建构”或使其“社会化”的过程。第二,梳理了中国参与靠前气候合作的进程,将其划分为气候问题科学阶段、《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后京都靠前气候谈判阶段以及《巴黎协定》签署及生效等不同阶段,总结不同阶段的参与特征及决定因素。第三,归纳总结了中国在靠前气候制度建构中的作为和特点。目前靠前外学术界对中国在靠前气候制度建构中作为的系统研究和探讨较少,本书从靠前气候制度的科研支撑和具体制度安排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在靠前气候制度建构中的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在气候领域参与靠前制度建构的特点。第四,深化了靠前气候制度框架下有关中国“社会化”或“被建构”的研究。靠前气候制度对中国影响和建构不仅停留在浅显的外在层面,而且渗入了更为内在的层面,本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在参与靠前气候合作过程中因承担气候制度义务而导致的国家行为的相应变化,而且探寻了靠前气候制度框架下中国更为深层次的行为和理念是如何被建构和影响的。

作者简介

肖兰兰,山东潍坊人,武汉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现任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全球环境治理、大国外交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国家身份定位视阈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话语权建构”(项目号:13YJCZH206)、山东省软科学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山东省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行为)研究”(项目号:2012RKB01463)、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国际视阈下中国梦认知和评价研究”(项目号:QDSKL140719)、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岛的实践研究”(项目号:QDSKL1801195)等多项课题。曾在《当代亚太》《现代国际关系》《世界环境》《国际展望》《生态经济》《求实》《理论月刊》《理论导刊》《太平洋学报》《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高等农业教育》等中文核心或CSSCI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20篇。《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及战略选择》获青岛市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获青岛市第二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获青岛市基层优秀理论宣讲报告。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最,从互动视角探讨中国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过程是中国对国际气候制度进行规划和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国际气候制度对中国进行“建构”或使其“社会化”的过程。第二,梳理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将其划分为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以及《巴黎协定》签署及生效等不同阶段,总结不同阶段的参与特征及决定因素。第三,归纳总结了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的作为和特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作为的系统研究和探讨较少,本书从国际气候制度的科研支撑和具体制度安排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的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在气候领域参与国际制度建构的特点。第四,深化了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下有关中国“社会化”或“被建构”的研究。国际气候制度对中国影响和建构不仅停留在浅显的外在层面,而且渗入了更为内在的层面,本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在参与国际气候合作过程中因承担气候制度义务而导致的国家行为的相应变化,而且探寻了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下中国更为深层次的行为和理念是如何被建构和影响的。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气候问题的性质界定与国际制度治理
一、气候问题“人类共同关切事项”的法律定位
二、气候问题“全球公共物品”的经济学界定
三、气候问题的国际制度治理
第二节 国际气候制度的建构历程及发展演进
一、气候问题的科学主导阶段
二、《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
三、《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及实施阶段
四、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
五、《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

第二章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历程、态度和动因
第一节 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懵懂却积极
三、中国懵懂却积极参与的动因
第二节 《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积极但被动
三、中国被动却积极的动因
第三节 《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谨慎且保守
三、中国态度转趋谨慎且保守的动因
第四节 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后京都气候谈判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积极而务实
三、中国态度转趋积极而务实的动因
第五节 《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建设性引领
三、中国态度转向建设陛引领的动因

第三章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作用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科学话语权
一、国际气候治理中的IPCC
二、中国专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状况
三、中国对IPCC报告内容的话语权建构
第二节 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道义话语权
一、气候治理目标之争——环境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二、碳排放标准之争——单位GDP排放还是人均排放
三、气候治理原则之争——共同的责任还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制度话语权
一、气候治理的谈判载体
二、气候治理的制度建构形式
三、气候治理的指导原则及法律地位
四、气候治理的议题设置
第四节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特点
一、介入谈判的“先占”性
二、谈判应对的被动性
三、自身角色的双重性
四、与整体外交的相关性
五、制度建构的公平性
六、稳中有变的渐进性

第四章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表现、动力和影响
第一节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内化的表现
一、气候管理归口单位的设立和调整
二、政府气候相关议事日程的调整和变化
三、具体气候政策与实践应对
第二节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内化的动力
一、利益认知
二、制度压力
三、生态损益
第三节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内化的影响
一、生态理念的变化
二、环境治理方式的调整
三、低碳理念的践行

第五章 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国际气候制度治理的影响
一、美国“去气候化”政策
二、美国退约对《巴黎协定》履约的影响
三、美国退约不会逆转国际气候制度进一步建构与完善的趋势
第二节 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及特征
一、《巴黎协定》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
二、美国退约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
三、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制度治理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后巴黎时代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的身份定位
一、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引领者
第四节 后巴黎时代中国的气候战略选择
一、引领低碳发展潮流,掌握道义话语权方向
二、推动构建以《公约》框架为主体、多元联动的气候治理复合机制,提升制度话语权
三、加强气候科学的基础研究,提升专业话语权
四、通过策略选择,提升气候治理的整体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互动视域下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6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