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松青
页数:233页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20309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 主要就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作了比较研究, 主要分析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中美两国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对我们处理类似事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内容包括: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法律规制比较、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比较、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案例比较、中美社交网络监控比较等方面。
作者简介
周松青,男,1969年生,湖北省荆州市人。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佘山学者。出版专著2部,在《学术月刊》《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志》《北京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情报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7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现代史》以及《青少年导刊》《妇女研究》等转载。主持国家哲社、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哲社等项目10余项。近年来致力于网络舆情、恐怖主义与国家安全及中美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中美两国如何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以应对突发事件的 (zui xin )研究成果。中美两国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宪法特征和安全环境的差异,使两国在网络舆情监测上走向了不同的路径。美国以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将情报、安全、警察机构整合在一起,编织了严密的技术监测网络,建立起有力的国家安全屏障。中国以人力和技术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舆情监测体系,在国家安全保障上同样出色。本书揭示了两国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法律、制度、实践环境及其背后的逻辑,细致剖析了其效能及限度。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方法和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现有研究的优缺点
三、文献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法律规范比较
一、学术界关于中美网络舆情监控论述辨析
二、文献综述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立法主体
四、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法律制度比较
五、小结
第三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比较
一、中美网络舆情监控定义再辨析
二、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的授权和限制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的类型
四、小结
第四章 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案例比较
——以厦门PX事件和占领华尔街为例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案例概述
五、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六、小结
第五章 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一、社交媒体:信息时代的安全之匙
二、中美社交媒体比较
三、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四、对中国社交媒体安全体系建构的建议
第六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警察应急机制比较
一、中美警察制度和职权比较
二、中美警察在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作用
三、小结
第七章 美国生物特征识别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研究背景
二、“9·11”事件之后美国对情报体系的反思
三、美国生物特征识别发展战略
四、美国主要生物特征数据库
五、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兼容和整合
六、生物特征识别对美国情报体系整合的影响
七、中国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数据库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一、应急机制
二、中美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研究现状、方法和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现有研究的优缺点
三、文献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法律规范比较
一、学术界关于中美网络舆情监控论述辨析
二、文献综述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立法主体
四、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法律制度比较
五、小结
第三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比较
一、中美网络舆情监控定义再辨析
二、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的授权和限制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的类型
四、小结
第四章 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案例比较
——以厦门PX事件和占领华尔街为例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案例概述
五、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六、小结
第五章 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一、社交媒体:信息时代的安全之匙
二、中美社交媒体比较
三、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四、对中国社交媒体安全体系建构的建议
第六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警察应急机制比较
一、中美警察制度和职权比较
二、中美警察在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作用
三、小结
第七章 美国生物特征识别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研究背景
二、“9·11”事件之后美国对情报体系的反思
三、美国生物特征识别发展战略
四、美国主要生物特征数据库
五、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兼容和整合
六、生物特征识别对美国情报体系整合的影响
七、中国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数据库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一、应急机制
二、中美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