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理念的视角

封面

作者:何齐宗著

页数:277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87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最重要的组织之一。自1946年成立以来,教科文组织在世界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影响。教科文组织影响世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组织编写和出版教育文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大量的教育文献。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是世界公认的教育思想精华。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前言”所说的,将这些文献“所阐述的一系列精辟的教育思想贯穿起来,可以清晰地洞悉世界教育思想观念演变发展的轨迹”。本书从教育理念的视角对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蕴含其中的丰富而深邃的教育思想。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于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可以说是非常关注,引用率很高。但真正的专门研究却很少见到,迄今尚未发现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本书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和情况,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作者简介

何齐宗,1962年11月生,江西萍乡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2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师从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教育学负责人和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人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学术骨干、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完成省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23部;30余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和优秀教材一等奖4项。

本书特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最重要的组织之一。自1946年成立以来,教科文组织在世界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影响。教科文组织影响世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组织编写和出版教育文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大量的教育文献。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是世界公认的教育思想精华。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前言”所说的,将这些文献“所阐述的一系列精辟的教育思想贯穿起来,可以清晰地洞悉世界教育思想观念演变发展的轨迹”。书稿从教育理念的视角对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蕴含其中的丰富而深邃的教育思想。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于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可以说是非常关注,引用率很高。但真正的专门研究却很少见到,迄今尚未发现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本书稿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和情况,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概览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介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
第二章 终身教育理念
第一节 终身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终身教育理念的内容
第三节 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
第三章 全民教育理念
第一节 全民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全民教育理念的内容
第三节 全民教育理念的国际影响
第四章 教育目的理念
第一节 对传统教育目的的批判
第二节 教育的总体目的
第三节 教育的具体目的
第五章 教师理念
第一节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与培养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六章 教育内容理念
第一节 对传统教育内容的批判
第二节 教育内容的界定与分类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改革
第四节 教育内容的展望
第七章 德育理念
第一节 德育的目标
第二节 德育的内容
第三节 德育的策略
第八章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第一节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影响
第九章 环境教育理念
第一节 环境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与过程
第二节 环境教育理念的内容
第三节 环境教育理念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四节 环境教育理念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理念的视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4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