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程千帆徐有富著
页数:426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11407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囊括“治书之学”,反映书籍由版本研究、文字校正到编目典藏全过程。
全新增订,更加完善
纠正文字讹误,全面核校引文,吸收新观点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四色彩插,直观展示
重新配制《版本编》图版,彩色印刷,直观展示古籍版本特征。
作者简介
程千帆
原名逢会、会昌,字伯昊,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两宋文学史》等。
徐有富
1943年出生于南京,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79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程千帆教授研治中国古代文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著有《校雠广义》《目录学与学术史》《文献学管窥》等。
本书特色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点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目录
第一章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第二节 版本学的功用
第二章 文献载体
第一节 甲骨
第二节 金石
第三节 竹木
第四节 帛
第五节 纸
第三章 纸书的装式
第一节 卷轴装
第二节 旋风装
第三节 经摺装与梵夹装
第四节 蝴蝶装与包背装
第五节 才装
第四章 雕印本的品类
第一节 按时代区分
一 唐本
二 五代本
三 宋本
四 辽、金、元本
五 明本
六 清本
第二节 按地域区分
一 浙本
二 蜀本
三 建本
四 平水本
第三节 按刻书单位区分
一 官刻本
二 家刻本
三 坊刻本
第四节 按形式区分
一 巾箱本(袖珍本)
二 大字本、中字本、小字本
三 写刻本
四 朱印本、蓝印本
五 朱墨本、套印本
六 插图本
七 两节版、三节版
第五节 按刻印情况区分
一 祖本(原刻本)
二 修补本、递修本(三朝本)、邋遢本(大花脸本)
三 翻刻本(重刻本)、影刻本(覆刻本)
四 百衲本(配本)
五 丛书本
六 初印本、後印本
七 节本
第六节 按流通情况区分
一 通行本
二 旧刻本
三 残本、焦尾本
四 校本、批本、过录本
五 善本、珍本、孤本
第五章 雕印本的鉴定
第一节 牌记
第二节 刻工
第三节 讳字
第四节 版式
一 边栏
二 行款
三 书口
第五节 纸墨
第六节 字体
第七节 原书序跋
第八节 内容
一 据书名例
二 据卷数例
三 据目录例
四 据人名例
五 据地名例
六 据年代例
七 据官名例
八 据体例例
九 据史实例
十 据科研价值例
第九节 题识与藏印
第十节 着录情况
第十一节 别本比勘
第十二节 综合考辨
第六章 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
第一节 稿本
第二节 钞本
第三节 活字本
一 泥活字本
二 磁活字本
三 木活字本
四 铜活字本
五 锡活字本
六 铅活字本
七 活字本之鉴定
第四节 影印本
第七章 版本的变异与传承
第一节 版本的变异
一 内容增损
二 篇卷分合
三 文字差异
第二节 版本的传承
第八章 对版本的记录和研究
第一节 目录着录
第二节 书影留真
第三节 行格表、刻工表
第四节 题跋
第五节 日记、书信、札记、论文
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 杨凤苞与许青士书注 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