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校雠广义:校勘编

封面

作者:程千帆徐有富著

页数:390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11412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囊括“治书之学”,反映书籍由版本研究、文字校正到编目典藏全过程。
全新增订,更加完善
纠正文字讹误,全面核校引文,吸收新观点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四色彩插,直观展示
重新配制《版本编》图版,彩色印刷,直观展示古籍版本特征。

作者简介

程千帆
原名逢会、会昌,字伯昊,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两宋文学史》等。
徐有富
1943年出生于南京,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79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程千帆教授研治中国古代文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著有《校雠广义》《目录学与学术史》《文献学管窥》等。

本书特色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点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目录

校雠广义叙录
第一章 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发展
第二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功用
第二章 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
第一节 单项错误
一 讹
二 脱
三 衍
四 倒
第二节 两重错误
一 既讹且脱
二 既讹且衍
三 既讹且倒
四 既脱且衍
五 既脱且倒
六 既衍且倒
第三节 三重错误
一 既讹且脱又衍
二 既讹且脱又倒
三 既讹且衍又倒
四 既脱且衍又倒
第三章 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
第一节 致讹的原因
一 因形近而讹
二 因偏旁而讹
三 因字体变化而讹
四 因重文作二画而讹
五 因阙字作空围而讹
六 因字形缺坏而讹
七 一字讹为两字
八 两字讹为一字
九 因假借字而讹
十 因字习见与否而讹
十一 因上下文而讹
十二 因注文而讹
十三 因误改而讹
十四 因避讳改字而讹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改
十六 为方便读者而改
十七 因提高文字水平而改
第二节 致脱的原因
一 因书籍缺损而脱
二 因重文而脱
三 因忽略重文符号而脱
四 因上下文而脱
五 正文误入注文
六 因字体残阙而删
七 因不识假借字而删
八 因不明词义而删
九 因不审文义而删
十 因据他书而删
十一 因据误本而删
十二 写工阙钞
十三 出版单位刊落
十四 因避讳而删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删
第三节 致衍的原因
一 因形似而衍
二 因残字而衍
三 因不明通假字而衍
四 因两字义同而衍
五 因不明词义而衍
六 因不明文义而衍
七 因不明句读而衍
八 注文误入正文
九 校者旁记之字误入正文
十 涉上下文而衍
十一 误叠
十二 涉注文而衍
十三 因据误本文字而加
十四 因误据他篇而加
十五 因误据他书而加
十六 本无阙文而误加空围
十七 为牟利而加
十八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加
十九 为便於阅读而加
第四节 致倒的原因
一 因上下字相关联而倒
二 因上下句相关联而倒
三 因错简错叶而倒
四 因不明字音而乙
五 因不明假借字而乙
六 因不明词义而乙
七 因不明文义而乙
八 因不明修辞手法而乙
九 因习见词语而乙
十 因据误本而乙
十一 因误据他书而乙
十二 因政治原因而颠倒原书
第四章 校勘的资料
第一节 本书的异本
一 稿本
二 钞本
三 拓本
四 印本
五 注本
六 选本
七 校本
第二节 他书的引文
一 古类书的引文
二 古书注的引文
三 其他古书的引文
第三节 其他资料
一 甲骨文
二 金文
三 石刻
四 古印、封泥
五 其他书籍中的有关资料
六 专家学者的意见
第五章 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
第一节 语言学知识
一 文字
二 音韵
三 训诂
四 语法
五 修辞
第二节 校雠学知识
一 版本
二 目录
第三节 相关的专业知识
第六章 校勘的方法
第一节 对校
一 对校
二 本校
三 他校
四 对校、本校、他校相结合
第二节 理校
一 语言
二 体例
三 史实
第三节 对校与理校相结合
第四节 校勘宜慎
第五节 校勘的程序与注记
第七章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一节 定本
第二节 定本附校勘记
第三节 底本附校勘记
第四节 单行的校勘记
第五节 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
第六节 载於笔记中的校勘记
第七节 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
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篇疏证 李笠
广段玉裁论校书之难 李笠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校雠广义:校勘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3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