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很好学术文库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与人地关系研究

封面

作者:孟祥晓著

页数:312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45681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清至民初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交互影响,生态环境变化剧烈,频发的灾害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自然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卫河流域系当时事关漕运的重要区域,故以水灾为切入点,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里,从灾害史、环境史、社会史的契合点入手,深入细致地探讨水灾这一灾害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力图展示出人与环境互相影响的真实图景,从而揭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本质内容,这不仅有益于充实流域史及区域史的研究内容,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从水灾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中,获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式的启迪。

作者简介

  孟祥晓,1973年生,河南滑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乡市第一届优秀青年社科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明清史等。近年来先后在《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项,厅级项目多项。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获厅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目录

绪论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时空界定
三、研究理论及方法
四、有关研究概述
五、结构及突破点

第一章 卫河流域水灾概况
第一节 卫河流域水灾统计分析
一、卫河流域水灾统计
二、年际分布状况分析
三、地区分布状况分析
第二节 卫河流域水灾的特点
一、北漳南黄卫河贯中:洪水来源的多样性
二、河弯槽窄水聚则泛:水灾突发与不均衡性
三、夏天雨多生鱼虾:水灾发生的集中性
四、漳河南徙入洹、卫:附近地区水患加重
第三节 卫河流域水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二、社会原因

第二章 疏防与救助:对卫河流域水灾采取的措施
第一节 对泛滥洪水的治理
一、治理洪水的方式
二、资金来源
三、实施主体
四、河道治理中的局限及效果
第二节 对受灾民众的救助
一、救灾形式
二、赈灾用款
三、救灾物资——主要是粮食
四、减灾成就及评估

第三章 水灾与河道陂塘的变迁
第一节 卫河干流的变迁
一、卫河滑县段的迁徙不定
二、浚县段卫河的迁徙与疏改
三、内黄县境卫河的东移南压与取直
四、南乐县境内卫河的徙入
第二节 支流的变迁
一、洹河
二、汤水
三、漳河入卫地点的变迁
第三节 河渠淤塞与陂塘耕垦
一、水灾与河渠淤塞
二、陂塘内的较量:水患与耕垦

第四章 水灾对城镇、村落的影响
第一节 大水淹城与城镇保护
一、被水患城镇的统计及分析
二、保护城镇的措施
第二节 水灾与魏县城的变迁
一、魏县城的地理环境
二、清代魏县城水灾概况
三、水灾所反映的人地关系
第三节 水灾与村落
一、水灾的印记——村名
二、水灾与村落的变迁——迁移与分合
三、村落的防水设施——护村堤防与寨堡
第四节 双刃之剑:城镇村落经济的破坏与土壤改良
一、城镇村落经济的破坏
二、水灾对土壤的改良

第五章 因水灾引发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地域间的纠纷与矛盾
一、水灾引发的纷争与械斗
二、土地纷争
第二节 社会动乱
一、灾民的反官府斗争
二、饥民的借粮抢米活动

第六章 水灾对地区生活方式及社会风俗的影响
第一节 水灾下的民俗与心态
一、水灾下的痛苦记忆
二、河神信仰与崇拜
三、水灾下的灾民众生相
第二节 积极的生活生产方式
一、民间预感及自救
二、园地制宜寻求生存之道
三、调整作物种植品种和布局
四、变害为利——淤灌肥田的主动利用

结论
附录
一、清至民初卫河流域各县水灾统计表
二、卫河流域各县水灾年际分析统计表
三、漳河人卫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与人地关系研究》:  (二)以邻为壑与遏水病邻  发源于山西省的小丹河是卫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每当夏秋洪水暴发之际,获嘉一带的洪水就会顺小丹河建瓴而下,由新乡到汲县人卫。但因河道狭窄,时有淤浅,故在卫河上游沿岸的获嘉、新乡、汲县各地,为了宣泄本地洪水,以县为单位的沿河各地会在本辖区内疏沟浚渠,以增加排水量或下泄水道,减少洪水对本地的冲击和淹浸。但是,上游之水依次向下游宣泄,而位于下游的汲县则因地处由丹入卫的河口处,上游来水较大而卫河一时难以迅速下泄,加以汲县地势较低,所以往往发生洪水四溢,淹浸县城的惨剧。于是就会出现一方要求疏浚河道泄水、一方坚决反对的争执。  地处卫河上游地区的卫辉府汲县,因“地极洼下,境内绝无沟渠,惟恃卫河一道以为宣泄,而卫河又极浅隘,每当伏秋霖潦,西北太行诸山坡水,奔注辄有漫溢之虞。故前人屡议改沁丹人卫以济漕运,卒惧其不能容纳而止”。雍正乙卯,“新乡土民呈请开浚孟姜女河,导其地白水坡、关家庄等处,二十余里之积水直达郡城西的小石桥人卫河。水势汹涌,卫不能容,溃决四出,以致汲邑坏堤防、圮城郭、漂庐舍、没田禾,屡告灾荒,频繁赈恤,汲之士民蒿目怵心”,所以,汲县民人呈请不让再行挖挑。有反对者指出:“新乏请近于以邻为壑,汲之请同于遏水病邻”,无论新乡还是汲县的做法都是不妥的。  支持汲县者则提出不同意挑挖孟姜女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卫辉郡地势西高东低,汲县低于新乡,而新乡又低于辉县和获嘉。以前“辉县人挖境上残堤使山水注新,新则控之。获嘉人请开段岩河使积水入新,新则阻之,皆以水无去路,恐被淹没之害为辞”,难道新乡的水注于汲县就可以吗?二是提出汲县并非不让上游之水归注该县境,而是因下游宣泄不畅,如果洪水归汲,就会导致汲县的水灾。治水应当从河道的下游开始,下游通畅,疏导上游的积水才不会造成下游地方的漫溢淹浸。三是卫河经行较远,功难卒就。即使下游治理,也因浚县境内有“一十八里山根石底,断不能疏凿,是下流之不可治彰彰可睹”。所以,如果下游无法畅通,而上游之水全行注汲,则汲县怎能承受?四是既然下游无法通畅,若开孟姜女河使全水归汲则害大。反之,虽然新乡、汲县都会被灾,但水分而害小,“汲之请特择祸莫若轻之意也”①。  鉴于以上原因,汲县民人认为不能疏挖孟姜女河河道,使新乡之水归汲而入卫。“古来善治水者必自下流始,盖惟下流深辟,水有所容蓄,斯上流可疏通以贯注之,若下流不治而徒从事上流,则水行益迅激而无所归,其横决也必甚。”①  (三)扒堤放水与护堤挡水引起的械斗  洪水能否顺畅下泄关系到发水之地一方的安全,如果下游筑堤拦截来水,就会使上游洪水无处下泄而遭水淹之苦,是以处在同一河流上下游的相邻县之间,常常为此发生纠纷,有时甚至引发械斗。  临清州城西北乡后冯庄、常家庄等处与直境清河县洪河村、潘庄二哥营一带壤地相接,两境民人屡因筑埝争控。早在光绪十九年时,清河潘庄与临清常家庄就曾因水问题发生纠纷,事隔十余年又起争竞,而究其原因,皆因水道未疏所致,“土埝以外系临清民地,均被水淹。土埝以内系清河民地,并未被水”,所以被水一方要求扒堤泄水,而另一方则反对扒堤,以保护本境田地,“盖水在上游,临民受害。水在下游,清民受害,利害切已,争端即生”。最后经过直督鲁抚双方协定,“上游临民永不准挑沟顺水,下游清民永不准筑埝截流,任水自行,并勒石以垂久远而杜争执”。②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以“顺其自然”的方式双方妥协解决。  广平与魏县的械斗亦是因魏县筑堤阻挡了上游广平洪水的下泄而引发。清初顺治年间的漳河流经北路,对魏县影响不大,“由临漳北流,过邯郸河沙堡,又东北由永年曲周合于滏,十年复还故道”。到了康熙初,漳河向南发生迁徙,魏县境内漳河水患日益严重,“由成安入广平县界,数决田户悉没,民不能稼者数载。三十八年巡抚都御史李光地议开支河以杀水势,由广平入魏北境,过义井村西寺堡(堡之北半亦名后屯或称后屯河即此)寺庄,复由广平及元城、馆陶境入御河,魏之再患漳自此始。”为了保护魏县境漳河流经附近的村落,魏县知县相继在广平与魏县的边界修堤。康熙三十九年魏县知县王廷栋重修长堤以护城东南西诸村,因“欲筑堤防为邻邑中挠”,可能并未修成。四十三年,魏县知县蒋芾筑支河堤,复筑斜堤障西来漫水,以护城北诸村,从而引发了广平民众的不满,“从逾千人”③的“广平民争之,持械器与魏民相斗伤。芾躬率民役逻守,身当其锋,未几,芾去,余堤亦废。而漳且南徙入支河矣”④。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很好学术文库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与人地关系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3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