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军王小林
页数:24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51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生态价值区域转移的关系状态、区域绿色发展权力的系统协调、跨区域的制度跨区整合等三个层面阐发了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解析了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意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创新指数测算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描绘了我国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了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进一步地,探析生态文明区域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解析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关联格局,构建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揭示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基于对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系统构成的分析,阐发了驱动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互助机制、援助扶持机制和复合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条件,为如何更好地寻求实现生态文明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依据;最后,着眼激励与约束相容、区际与区内互通、区域与产业联动等三个维度,阐明了促进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取向和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
陈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课题2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20余项。 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学报》《经济评论》《中国软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发表科研期刊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日本JST《科学技术月报》《新华文摘》(篇目辑览)全文转载或收录;出版学术著作5部,合著教材、著作4部;学术成果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3项(第一第一2项、排名第二1项),武汉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第一第一),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会刊《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第一第一),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度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2015年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2016年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才队伍建设“摇篮计划”和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王小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系统工程专业博士,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博士后出站,2015-2016年在挪威科技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能源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教育人文社科基金1项和博士后青年基金1项;主持与参与多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中石化华北局项目;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研究生教材1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内涵解析与时代意义
第一节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解析
第二节 实现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指向
第三节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意义
第二章 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分析:基于生态创新的
视角
第一节 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算的视角选择
第二节 区域生态创新水平测算:指标体系与方法选择
第三节 我国区域生态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区域生态创新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
第二节 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空间效应分析的模型设计
第三节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效应与区域差异
第四章 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构成与驱动机制
第一节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构成
第二节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特征
第三节 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第五章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取向
第二节 促进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三节 实现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促进政策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