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第3版)

封面

作者:赵义山李修生主编

页数:483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25737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诗”、”词”、”散曲”三编。介绍了诗的产生到四言诗,古近体诗体大备及创作繁荣,词的兴起及体式特征,再造辉煌的清词,散曲的形成及其体式特征,元散曲的繁荣等内容。对中国诗歌的渊源、发展及其理论特别、时代特色和相关重要诗人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梳理和介绍、点评。格局宏大、视野开阔,极具学术价值,尤其适合高校中文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研究之用。

作者简介

赵义山(1953-),四川省南部县人。文学博士,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首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宋元明清文学,其散曲研究成就尤为卓著。曾主持完成四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学术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等,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目录

前言

上编 诗

第一章 诗的产生到四言诗——原始歌谣和《诗经》

第一节 诗的产生:原始歌谣及其他

一、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二、诗与乐及舞的联体共生

第二节 四言诗与《诗经》的类型和结构程式

一、《诗经》的成书及其分类

二、《诗经》的体式:四言诗

三、《诗经》的结构程式:重章叠咏

第三节 《诗经》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第四节 四言诗的变迁和式微

一、四言诗的变迁:石刻文、郊祀歌及其他

二、五言诗的出现和四言诗的式微

第二章 辞体、杂言诗及其他——《楚辞》与汉乐府

第一节 从楚歌到辞体

一、楚辞起源于楚声、楚歌

二、楚辞的体制及辞赋之辨

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哀怨起骚人: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二、与日月争光的长诗:《离骚》

三、情致缥缈的《九歌》与满怀孤愤的《九章》

四、悲秋之祖:宋玉《九辩》及其他

第三节 从杂言诗到五言诗

一、古诗的体制:齐言诗与杂言诗

二、从汉乐府看杂言诗的兴衰

第四节 汉乐府及其思想艺术造诣

一、乐府、乐府诗和《乐府诗集》

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写实倾向

三、悲剧性的《焦仲卿妻》和喜剧性的《陌上桑》

四、体既轶荡,语复真率: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五七言古诗的壮大和新体诗运动——八代诗

……

中编 词

下编 散曲

节选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第3版)》:一、“盛唐气象”和唐诗的繁荣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2-755),即史家所谓盛唐时代,唐诗发展呈跃进性趋势,短短半个世纪中,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它的全盛时代。所谓盛唐气象,全然是百年积强、两个文明得到高度发展的产物。唐朝国土幅员辽阔,“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新唐书·地理志》)。从太宗贞观之治到武后永徽之治、到玄宗开元全盛,140年中物质文明达到很高水平。国家的统一强盛,不但使人民具有自豪感,也为南北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以北方的贞刚之气,改造江左的绮靡之风,成为新王朝在文化上的自然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唐代诗人的‘奢望,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唐开国百余年,政治开明,学术自由,经学、史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突出成就。当时诗人作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空前未有。这种情况,脱离了文化相对普及的背景,也是不可想象的。唐代统治者重视和提倡文艺创作,唐太宗先后开设过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高宗、武后常常自制新词以入乐,宴集群臣赋诗竞奖;玄宗本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代宗亲自过问王维集的编纂等等。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也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而盛唐诗的艺术极诣,可以说正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二、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盛唐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有两种题材的诗歌——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特别令人刮目相看。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到唐代合流,出现了创作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农村总体上呈现出安定、和平的景象。隐居和漫游,是多数文人采取过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漫游兼有交际求仕和游山玩水的双重目的,隐居则兼有读书磨砺、造就声名和官余休憩等生活内容。唐人面对的是绿色的生态环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密切,更融洽,当然能发现更多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年辈较高的盛唐诗人,又是唐代很少以布衣终老的诗人。襄阳山水秀丽,在历史上出过著名隐者——汉阴丈人和庞德公,其地理人文环境培养了诗人耽爱山水和隐逸生活的特殊气质。青年孟浩然原怀用世之心,但因不涉事务,拙于奉迎,功名无着,遂以漫游为事。后为荆州从事,卒于疽。有《孟浩然集》,今存诗260余首。孟浩然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亲身经历和观感,诸如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清兴、静夜的相思等等,现存作品有时甚至可以按时地顺序串联起来。除了少数几首情诗、宫词和边塞诗,一部孟浩然诗集,几乎可以看作一部孟浩然自传。所以,吴乔说:“孟浩然诗宛然高士。”(《围炉诗话》卷二)闻一多说:“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唐诗杂论》)他遇思人咏,不钩奇抉异,当巧不巧,以五言诗为主,律诗、绝句较古体为多,一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第3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1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