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寅
页数:74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3473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进入过程”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部差异,使乾隆朝的诗学史在呈现其空前丰富性的同时,更显出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格局。总之,无论是对乾隆诗学的总体认知,还是对各家诗学的具体阐释和评价,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学界定论的全新论断。
作者简介
蒋寅,江苏南京人,本科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硕士学位,后考入南京大学,师从程千帆先生治唐宋诗学,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华侨大学、安徽大学特聘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庆北大学、台湾逢甲大学、东华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学》《海外中国古典文学译丛》主编。
本书特色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进入过程”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部差异,使乾隆朝的诗学史在呈现其空前丰富性的同时,更显出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格局。总之,无论是对乾隆诗学的总体认知,还是对各家诗学的具体阐释和评价,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学界定论的全新论断。
目录
第一章 沈德潜与诗歌正统的建构………………………………………… 57第一节 沈德潜诗学之形成及命名……………………………………… 57第二节 沈德潜诗学的文化品格………………………………………… 71第三节 新格调论的理论内涵…………………………………………… 86第四节 古典诗歌传统最后的整体重塑………………………………… 101第五节 沈德潜的诗学成就及历史地位………………………………… 128第六节 沈德潜门下的诗学……………………………………………… 139第七节 格调诗学的真正传人——乔亿………………………………… 153
第二章 纪昀与试帖诗学的勃兴…………………………………………… 166第一节 功令试诗与试帖诗学的勃兴…………………………………… 167第二节 试律诗学的奠基人……………………………………………… 187第三节 纪昀诗学的核心理念…………………………………………… 204第四节 纪昀的诗歌批评业绩…………………………………………… 222第五节 纪昀与«四库全书总目» 的诗歌批评………………………… 240第六节 后纪昀时代的试帖诗学………………………………………… 256
第三章 袁枚与性灵诗学的流行…………………………………………… 269第一节 乾隆前期性灵思潮的萌动……………………………………… 269第二节 袁枚性灵诗学的要义…………………………………………… 296第三节 袁枚对女性诗歌的倡导………………………………………… 344第四节 «随园诗话» 的撰著方式及影响……………………………… 363第五节 袁枚诗学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383
第四章 性灵诗学思潮的回响……………………………………………… 390第一节 诗坛对性灵论的响应…………………………………………… 390第二节 赵翼: 唯新论的滥觞…………………………………………… 400第三节 蒋士铨: 和而不同的性灵论者………………………………… 425第四节 李调元: 性灵派的接受与传播………………………………… 434第五节 洪亮吉: 提升当代诗歌批评的品位…………………………… 447第六节 诗画兼擅的方薰诗论…………………………………………… 467第七节 乾隆朝性灵诗学的殿军——吴文溥…………………………… 475第八节 性灵诗学的理论收获…………………………………………… 482
第五章 翁方纲的学人诗观念……………………………………………… 523第一节 翁方纲诗学的学术品格………………………………………… 526第二节 肌理说: 更迫近的文本观察…………………………………… 553第三节 对王渔洋诗学的接受与扬弃…………………………………… 566第四节 翁方纲的诗歌批评……………………………………………… 586第五节 翁方纲诗学的余响……………………………………………… 594
第六章 桐城派的诗学建树………………………………………………… 598第一节 桐城诗学之命名与渊 ………………………………………… 598第二节 桐城诗学大纛初 ……………………………………………… 605第三节 由偏擅到兼长…………………………………………………… 621第四节 桐城诗学的奠基人——姚鼐…………………………………… 634
第七章 高密诗派的诗学品格……………………………………………… 654第一节 李氏昆季与高密诗派的兴起…………………………………… 655第二节 高密 “ 三李” 的诗学品格…………………………………… 672第三节 高密诗学的意义与影响………………………………………… 696
附录 论文初刊杂志一 …………………………………………………… 703
引用书目……………………………………………………………………… 705
后 记………………………………………………………………………… 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