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瓜分波兰1772-1795(全景插图版)

封面

作者:[英]乔治·肖勒费弗

页数:332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6162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乔治·肖-勒费弗的大作《瓜分波兰:不理性共谋、地缘争霸、欧洲革命与民族消亡》出版时,适逢最次世界大战正酣。他认为,最次世界大战是波兰被瓜分后的必然结果。波兰被瓜分前,是欧洲的大国,充当俄国、普鲁士与奥地利三大强国的缓冲国。这时,欧洲战争充其量就是争霸战争。然而,波兰被瓜分后,俄国、普鲁士与奥地利三大强国接壤了,失去缓冲了。从此,争霸战争成为统一战争的附属品,统一战争成为欧洲战争的本质形态。因此,更大规模的战争——洲际战争或世界战争——就不可避免。最个梦想统一欧洲的是拿破仑,但他梦碎莫斯科;第二个是尼古拉二世,但他梦碎克里米亚;第三个是德皇威廉二世,但他梦碎“一战”。后来,希特勒也想统一欧洲,但他梦碎“二战”。历史经验表明,武力统一欧洲是不可行的,但欧洲统一是符合各国、各民族的利益的,最后和平统一成为主流,于是“欧盟”登上了历史舞台,而这一切都源于瓜分波兰。

作者简介

乔治•肖-勒费弗(George Shaw-Lefevre,1831—1928),英国自由党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波兰史和土耳其史的权威学者。生于英国巴特西,毕业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868年至1893年,历任英国贸易部副大臣、内政部副大臣、海军部副大臣、枢密院顾问、劳工首席专员、邮电部大臣、中央布拉德福德议会议员。他的政治生涯精彩辉煌,他的学术贡献也可圈可点。他毕生致力于波兰史和土耳其史的研究,成为当时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学者之一。除了《瓜分波兰》一书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土耳其帝国:兴起与衰落》《土耳其帝国:1288—1914》等。

本书特色

叶卡捷琳娜大帝是瓜分波兰的始作俑者,俄国是瓜分波兰的最受益者,为什么叶卡捷琳娜大帝短期理性长期不理性,贪图眼前利益而后患无穷?

奥地利玛丽亚·特蕾莎女皇为什么放弃传统的维护波兰领土完整的政策,转而参加最次瓜分波兰?第二次瓜分波兰中,奥地利为什么被排除在外?第三次瓜分波兰中,俄国如何利用奥地利与普鲁士的矛盾,拉拢奥地利反对普鲁士,从而实现利益最化?

缓冲国消失的战略危害到底有多严重?

波兰被瓜分前,欧洲一切战争都是争霸战争;波兰被瓜分后,为什么统一欧洲的战争变成了主要形式?

拿破仑、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与希特勒为什么无法统一欧洲,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欧盟”为什么会登上历史舞台

只有读完这本书,你才能理解!

1.大师佳作。波兰史权威学者乔治•肖-勒费弗的代表作。

2.战略思维。在这部巨著中,乔治•肖-勒费弗提出了著名史学观点,后世学者将其总结为“缓冲国效应”。缓冲国效应是指缓冲国存亡是关系和战、战争规模的关键因子之一。缓冲国存在,有利于和平的维持或战争规模的降低;缓冲国消亡,导致和平消失,战争规模升级。因此,他创造了新的历史观点,提供了思考历史的战略思维。

3.影响深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叶卡捷琳娜大帝外交政策的崭新视角,作者认为她主张和推动瓜分波兰短期理想长期不理想,直接导致欧洲历史拐点的到来,使战争形态由争霸向统一转变。这使政治家不得不反思,波兰灭亡一百多年内,欧洲为什么爆发多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而且规模一次更甚一次。拿破仑、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与希特勒为什么最终没有统一欧洲?

4.大学馆藏、专业必读。本书极具权威性和开拓性,因此成为剑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数十所世界名校的图书馆珍藏。不少学校的波兰史专业都指定该书为必读书目。

5.全景插图,增光添彩。精选百余幅精美功能性插图。让读者在享受饕餮思想盛宴的同时,饮一杯美学的陈酿。思想上有碰撞,审美上有震撼。一边读文字,一边品美图,不知不觉,穿越两百年。

目录

第一章 波兰无政府状态

第二章 第一次瓜分波兰(1772年)

第三章 波兰宪法改革

第四章 反法联盟

第五章 普鲁士背信弃义

第六章 俄国入侵波兰

第七章 第二次瓜分波兰(1793年)

第八章 波兰如何拯救法国

第九章 波兰起义

第十章 奥地利退出反法联盟

第十一章 镇压波兰起义

第十二章 第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

第十三章 拿破仑和华沙公国

第十四章 维也纳会议对波兰的重新瓜分

第十五章 俄国、普鲁士与奥地利分治下的波兰

前言

许多年前,我对瓜分波兰的历史做了详细的笔记。笔记内容主要摘自海因里希·冯•西贝尔和艾伯特•索雷尔分别编著的《法国大革命史》中的若干卷。当时,瓜分波兰的历史之所以引起了我的兴趣,主要是因为波兰的悲剧与1792至1795年大革命中的法国的命运有着紧密的关联。似乎在我看来,这种关联并未受到英国历史学家的充分关注。然而,许多其他事情占用了我的时间,使我未能继续深入研究这段历史。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曾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肢解波兰的俄、普、奥三国,对外宣布了各自的意图:在战争结束时,它们尽最大的能力,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将波兰各省重新统一起来。我突然想到,或许我能用重新统一波兰带来的可能优势,去讨论重新统一会引发的问题,从而使我的笔记扩展成为内容简洁、通俗易懂的三次瓜分波兰史。

海因里希·冯•西贝尔写《法国大革命史》时,明显偏袒他的祖国。虽然他以相当公正的态度叙述了普鲁士犯下的大部分罪行,而非全部罪行,承认普鲁士某些行为无异于“完全背信弃义”,但他却在书的结尾替普鲁士的罪行辩护,认为为了德意志的利益,“背信弃义”是正当的、必要的。然而,艾伯特·索雷尔以截然不同的观点,叙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我已经核对了两位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的叙述,同时参阅其他有关方面的史料,补充了这段历史。最后,我得出的结论与海因里希·冯•西贝尔恰恰相反。与托马斯·卡莱尔所著《腓特烈大帝史》一书在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交易中普鲁士国王应承担的责任方面相比,我们的观点不同。

我查阅了其他许多关于波兰的资料,其中包括克劳德-卡洛曼·德·卢利耶尔所著《波兰无政府历史》,艾伯特·索雷尔所著《东方难题》,弗莱彻1830年出版的《波兰史》,冯•毛奇所著《波兰史》,《剑桥欧洲现代史》中关于谴责波兰的章节,斯克林所著《俄国史》,伯恩哈德·冯·比洛所著《德意志帝国》以及不少与瓜分波兰有关的回忆录。我去档案局查阅了英国外交部与英国驻其他国家的外交代表与瓜分波兰有关的往来信件。已故的威廉·爱德华·哈特波尔·莱基先生在他的著作—《英格兰史》中提到第一次瓜分波兰时指出了往来信件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本书附了四幅地图。前两幅地图既显示了1772年以前波兰王国最初的版图,也标出了波兰遭三大邻国三次瓜分时被夺取的领土部分。我发现划出第二次瓜分波兰的边界线很难,因为权威史学专家在这方面的观点不一。有关第二次瓜分波兰边界线的划分,我主要参照了《剑桥欧洲现代史》一书中提供的地图。史学界对三大列强在瓜分波兰过程中夺取的波兰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观点也大相径庭。在本书中,我提供的数据肯定带有保留的成分。第三幅地图划出了华沙大公国的边界线。该边界线包括1807年《提尔西特条约》划定的部分,1809年奥地利在瓦格拉姆战役败北后,将其两次瓜分波兰所得的土地划给华沙大公国的部分,1815年《维也纳条约》划定的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的部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按照个人意愿增加的华沙大公国的部分。第四幅地图中,我竭力展示了当今波兰的人口分布状况。实际上,用明确的线条标出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波兰人与德国人、俄国人和鲁塞尼亚人的比例由80%逐渐下降到20%,甚至更少。因此,读者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将肢解后的波兰各地区重新统一为一个自治政权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

布赖斯伯爵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此,我深表谢意。拜勒女士给予我不少善意的帮助,我由衷感激。

节选

研究欧洲地图时,你会发现,与一百五十年前即波兰第一次被瓜分前不久相比,现在欧洲各国的疆域已经发生了许多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伟大的民族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差不多收复了它们从前失去的领土,譬如意大利将它的领土从异邦统治下解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德国和意大利增强了国力。从前一个来自东方的野蛮游牧部落,东征西讨,建立了伟大的土耳其帝国,占领了欧洲的大片领土。然而,现在它在欧洲的领土差不多消失殆尽。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实现了民族独立,确立了国家主权。其间,唯一的例外是,数世纪之前,在欧洲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国波兰不存在了。波兰的统一受到破坏,独立被剥夺,领土和人民被它的邻国瓜分。这些国家竭力消除波兰的民族性,通过强化语言、宗教和法律手段,同化波兰人。

近来,人们充分认识到,民族原则是一个国家的主要元素。19世纪前半叶,在现代国家的概念里,民族和语言的同一性很少受到重视。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psburg)、波旁家族(House of Bourbon)、霍亨索伦家族(Hohenzollerns)、罗曼诺夫家族(Romanoffs)等在开疆拓土时,没有考虑民族和语言的同一性。确保领土完整,占据战略要地,获得通航的河流或海洋是它们追逐的目标。它们丝毫不会顾及吞并会带给被吞并的民族什么影响。因此,将实际上由独特的波兰民族定居的民族的波兰与历史的或者地理的波兰进行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波兰位于俄国和德国之间。1770年以前,波兰曾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领土约二十八万平方英里a,从波罗的海几乎一直延伸到黑海,人口约一千一百五十万。当时,波兰的领土面积居欧洲第三,人口数量排欧洲第五。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定居着其他民族,譬如斯拉夫人和德意志人,而非波兰人。波兰人其实可能不超过七百万。

波兰东北部是立陶宛省。该省的面积大大超过严格意义上的波兰的面积。立陶宛省地广人稀,耕地面积不超过该省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其余土地是森林和荒原。立陶宛省定居着另一民族。该民族操不同的语言,拥有自己的亚文化,与俄国人关系密切,像俄国人一样信奉东正教(Greek Church)。最初,立陶宛省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随着立陶宛大公雅盖洛1386年迎娶了波兰本土最后一任国王的女儿雅德维加(Jadwiga of Poland),在接下来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雅盖洛及其后裔成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这两个政权仍然各自保持独立,直到1560年,雅盖洛王朝最后一位独子齐格蒙特二世(Sigismund II)获得立陶宛人一致赞同,统一了两个政权,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波兰立陶宛王国。

波兰立陶宛王国下设一个中央政府和一个议会。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立陶宛保留了自己的制度和语言。不过,在接下来两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立陶宛逐渐接受了波兰的理念和文化,而波兰语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用语。

波兰东南部是乌克兰和沃利西亚,这里定居着鲁塞尼亚人。鲁塞尼亚人是斯拉夫人的一支,说近似俄语的语言,信奉东正教。波兰西北部是众所周知的西普鲁士a,这里幅员广阔,绝大部分土地上定居着德意志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将东普鲁士b与勃兰登堡以及德意志其他地区分开,这个地区形成了普鲁士王国(Kingdom of Prussia)。除去非波兰人定居的领土,民族的波兰面积约八万平方英里。讲波兰语的人定居在这里,包括整个大波兰、普鲁士的波兹南省、西普鲁士省近一半、西里西亚地区近三分之一以及首府为克拉科夫e的加利西亚地区近一半。我们现在提到的民族的波兰,人口当时约七百五十万,现在已经增加到近两千万。在其他地区,虽然区分波兰人和其他民族是很难的,但这个地区的波兰人却很容易区分,因为这里只有单一的波兰人。民族的波兰的人口数量居欧洲第七位,仅次于俄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远远超过其他一些国家,譬如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葡萄牙以及我们提到的其他国家。

欧洲中部以东定居着斯拉夫人。这支斯拉夫人的语言与其他斯拉夫人不同,他们信奉天主教,东接信奉东正教的其他斯拉夫人,西北邻信奉路德教的德意志人。这个民族与本书讨论的主题无关,在此暂不细说。许多作品已经对波兰民族做过详述,但都没有给出定论。对我们而言,知道波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足矣。“J’y suis j’y reste(我住在那里)”或许可以用来描述波兰民族。可以肯定的是,波兰人是个勇敢且富有天赋的民族,文化高度繁荣。15世纪,波兰是欧洲最文明的国家之一。1683年,骁勇善战的波兰立陶宛国王约翰三世率三万大军直奔维也纳,然后与奥地利联手,击败了土耳其二十万大军,从而将欧洲从奥斯曼入侵的噩梦中拯救出来,至此波兰国力达到了鼎盛。这是波兰对欧洲文明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此后,波兰国力持续衰落,直到1795年它彻底灭亡。

撰写波兰史的史学家们已经搞清楚波兰衰落和最终灭亡的原因。很早以前,波兰的统治者甚至其他波兰人就预言了波兰的结局。波兰遭受人为制定的、缺陷极大的宪法折磨。波兰宪法的主要缺陷不是因为它是一部古老的宪法,而是因为它主张实行选举君主制,而非世袭君主制。18世纪,雅盖洛王朝a衰落前,波兰理论上没有但实际上实行君主世袭制。这种政体与当代欧洲许多国家的政体有很多相似之处。1572年,雅盖洛王朝末代君主齐格蒙特二世驾崩。

齐格蒙特二世没有子嗣,于是雅盖洛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波兰的世袭君主制实际上转变成选举君主制。因此,波兰国王驾崩后,王位继承人由议会选出,而王权世袭的权力不被承认。这时,在大部分欧洲国家,世袭君主制强化了,王权集中了,君主拥有更大的权力了。代表万民的君主使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社会获得稳定。于是,劳动阶层获得了王权的保护,免遭封建地主的暴行。但在波兰,与之相反的情况却发生了。封建地主构成波兰独有的贵族阶层。这种贵族阶层非但没有提高国王的地位、强化王权,反倒增强、扩大了其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就这样,王权不断被限制,最后波兰国王再也没有实权了。

选举君主制通常会使外国的幼年王子当选为波兰国王。这些王子成为处理波兰政务的首脑,但他们既对波兰不甚了解,也不存在让他们家族世袭王权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势力围绕波兰王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角力。波兰的几个邻国是争夺波兰王位的主要参与者。它们是相互竞争的对手。所以,影响波兰、获得波兰的支持对它们非常重要。于是,波兰的派系斗争应运而生。一旦波兰王位虚悬,其邻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便资助其支持的派系。随着各派系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波兰陷入一片混乱。为了使自己推荐的候选人当选波兰国王,这些国家最常用的手段是行贿,甚至动用武力来威胁。为支持某位候选人,外国军队开进波兰的情形时常发生。波兰贵族利用王位选举的机会,与当选国王达成新的协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王权。

国王丧失了实权,成为名义上的国家行政首脑和军队的统帅。波兰政府主要部门被官员们控制。国王无权罢黜官员,这就意味着国王丧失了行政权。虽然波兰军队的人数不多,但常因缺钱而裁军。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瓜分波兰1772-1795(全景插图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1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