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世满
页数:346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100273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旅游与中外民俗(第二版)》首版问世五年来,被许多院校用作旅游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在旅游教学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收到了读者的一些意见反馈和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本教材,南开大学出版社决定对《旅游与中外民俗(第二版)》首版加以修订。 《旅游与中外民俗(第二版)》更新数字。各民族的人口数量,首版中国部分多是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本次修订均采用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首版外国部分人口数量用的是20世纪80~90年代数字,本次修订采用2000年以后的数据,其中不少是2006年的新数据。 《旅游与中外民俗(第二版)》修改过时的概念。《旅游与中外民俗(第二版)》首版出版五年来,世界局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有的变化与《旅游与中外民俗(第二版)》有关,比如塞尔维亚与黑山的分离,使得南斯拉夫联盟不复存在,这就需要将涉及的内容加以修改。 一些内容的必要增删。中国部分主要对各少数民族的源流、信仰作了修订,改正了个别不确切之处,删去了少数琐细枝节,增加了一些重要内容;外国部分增加了各民族国家的基本情况介绍,如国土面积、行政区划、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以便读者对各民族国家有一个简要的总体了解。
目录
第一节 对于旅游概念的再认识
一、什么是旅游
二、旅游接待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三、民俗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三、了解民俗是做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第四节 中外民俗内容的遴选
一、遴选的必要性和原则
二、民族和国别的选择
三、民俗内容的选择
上编 中国民俗
第一章 汉族民俗
第一节 汉族简介
一、汉族的源流
二、汉族的人口分布和语言文字
三、汉族的信仰
第二节 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的服饰
二、汉族的饮食特点
三、汉族的社交礼仪
四、汉族的传统节日
第二章 满族、朝鲜族民俗
第一节 满族民俗概要
一、满族的形成及人口分布
二、满族的信仰
三、满族的服饰
四、满族的饮食特点
五、满族的社交礼仪
六、满族的传统节日
第二节 朝鲜族民俗概要
一、朝鲜族的形成及人口分布
二、朝鲜族的信仰
三、朝鲜族的服饰
四、朝鲜族的饮食特点
五、朝鲜族的社交礼仪
六、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
第三章 蒙古族、藏族民俗
下编 外国民俗
节选
《旅游与中外民俗(第二版)》: 二、蒙古族的信仰 “东蒙无处不建庙,祭天祭火祭敖包”,这是蒙古族宗教信仰的真实写照。蒙古族主要信奉喇嘛教,但由于该族分布很广,在国内多与其他民族杂居,因而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等。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为中国佛教的一支,形成于10世纪左右。喇嘛是藏语音译,意为“上师”或“上人”,是该教对高僧的尊称。喇嘛教在元朝开始传人蒙古族,历经几百年,逐渐成为大多数蒙古族人的共同信仰。在喇嘛教最盛的时期,蒙古族几乎家家都供有佛像,朝夕膜拜,绝大多数人都佩戴护身佛。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是各地的喇嘛寺院。人们的宗教生活,除了在家中敬佛、祀佛外,主要是到寺庙礼佛、拜佛。每逢庙会寺院都要举行隆重的佛事活动。如百灵庙,每年夏历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都要举行三天规模盛大的喇嘛“禅木”活动。“禅木”是梵语,汉译为“跳鬼”,其意义是禳除不祥,预祝平安。每当此时,各地牧民来敬佛赶会者如云汇集,有的全家扶老携幼,赶上牲畜,坐着勒勒车,从遥遥数百里外赶来,给寺庙“布施”供品,磕长头,点酥油灯,希望得到佛爷的保佑。 祭敖包也是蒙古族每年重要的信仰活动。敖包用石头、沙土或树木堆成,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着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随着宗教的传播,敖包就成了家乡、祖先的标志,并被认为是氏族保护神所居和享祭的处所。每年六、七、八月,是草原上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大好季节,祭敖包就于此间举行。祭祀仪式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无论哪种祭法,都要请一些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也要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参加祭祀的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登高游玩,相互追逐,诉说衷肠。电影、小说中的“敖包相会”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三、蒙古族的服饰 由于蒙古族历史上就生活在高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所以他们的服饰以御寒的皮件为多。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为大襟长袍(俗称蒙古袍)、腰带(蒙古语为“布斯”)和高筒皮靴(俗称蒙古靴)。男子喜戴蓝、黑色帽子,通常在腰带的两边佩挂吃肉用的刀,有的还挂火镰、鼻烟壶等,俗称“三不离身”。女子喜用红、蓝布缠头(蒙古语为“卡里”)。有的地方女子喜欢穿坎肩(蒙古语为“乌吉”)。蒙古袍、蒙古靴、帽子为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坎肩、腰带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构件,而“三不离身”、喜带头饰是蒙古族男女长期形成的一种佩戴习俗。 为适应高寒地区的气候,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长袍,袍料为、皮、布、绸缎、呢子和氆氇等。各式袍子兼有衣服和被子的作用,讲究袖长、肥大、宽敞,下端左右不分衩,白天穿着温暖,夜间盖着舒适。袍子的领口、袖口、襟摆沿边,常用各色布条、花边、刺绣边、彩色线装饰点缀,尤其讲究镶一指宽的水獭皮边。袍子的颜色,因人而异。袍子的款式和领条也因人而别。男袍为大斜襟、大领条,少女袍为方襟、方领,成年女袍为小斜襟、方领子。冬春秋三季,人们都离不开皮袍。 蒙古族的靴子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用牛皮、马皮或骆驼皮制成,结实耐用,便于防寒防水。而在式样上,最受牧民欢迎的还是不利阿耳和马海两种靴子。不利阿耳靴是用贴花的方法,在靴子上缝缀盘肠等各式图案,美观素雅,独具特色。马海靴一般用布料制成,其式样美观灵巧,穿用舒适。这两种靴子不仅舒适耐穿,而且是一种非常美观的工艺品。 帽子分为冬帽和夏帽两种。男式冬帽为平顶双层圆形,内层为棉布,外层为白羔皮,天冷时羔皮翻下来遮脸遮耳。男式夏帽为平顶圆形夹帽,内衬棉布,外附平绒等面料。女式专用帽是圆锥形高尖帽,尖端有红穗子,帽檐是白色胎羔皮,环周檐。 坎肩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特有的服饰,分长短两种,一般用色彩鲜艳的绸缎缝制而成,镶上彩色的花边,十分漂亮。早先,女子嫁衣的外罩就是这种前后四开襟的长坎肩,是礼节性场合必穿的礼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