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苗雪红
页数:252页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28958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五章, 社会建构与童年社会建构、童年建构的历史途径、童年建构的媒介文化途径、童年建构的社会途径、童年社会建构的困境与出路。内容包括: 作为思想背景的后现代思潮 ; 后现代语境的社会建构等。
作者简介
苗雪红,1972年生,甘肃环县人。1999-2002年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5-2008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2013-201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一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前曾担任幼儿园园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多学科儿童发展、儿童教育基本理论、幼儿教师教育以及幼儿园课程研究。 张华,1968年出生,山东莱芜人。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国际课程研究》(Transnational CurriculumInqui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等。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9部。论文、著作多次获奖。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建构与童年的社会建构
第一节 作为思想背景的后现代思潮
一、理性批判
二、语言游戏
三、知识与权力
四、对后现代思潮的评价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社会建构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辩证演化
二、社会建构主义的表达形式
三、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评价
第三节 童年的社会建构
一、童年社会建构的前提
二、童年的社会建构
三、童年的本质与童年的建构
第二章 童年建构的历史途径
第一节 作为开端的阿利埃斯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童年历史研究的发展
一、童年的“变迁
二、童年的“延续
三、“延续”与“变迁”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童年历史研究之反思
一、关注儿童社会生活
二、文化的变迁与自然的延续
第三章 童年建构的媒介文化途径
第一节 童年的建构与消逝:保守的悲观
一、对童年的怀旧与捍卫
二、童年的建构与消逝
三、矛盾立场及其分析
第二节 童年的解构:激进的乐观
一、故事解构童年
二、故事建构童年
第三节 童年的延续:积极的展望
一、本质主义儿童媒介素养观批判
二、成人建构童年批判
第四节 童年与媒介文化研究之反思
一、文化经验优先于生命逻辑
二、论证中的选择性取证
第四章 童年建构的社会途径
第一节 新童年社会学的兴起
一、新童年社会学兴起的背景
二、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取向
第二节 童年的社会结构理论
一、童年作为社会现象
二、童年作为社会结构
第三节 童年的社会建构理论
一、社会结构论批判
二、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
三、儿童是积极的社会行动者
四、儿童参与童年建构
第四节 新童年社会学之反思
一、自然与文化走向统一
二、结构与行动实现整合
三、质疑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
四、反思儿童参与研究
第五章 童年社会建构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童年社会建构的困境
一、自然与文化的分离
二、事实与价值的分离
三、社会实践目的替代认识论目的
第二节 童年研究中的概念歧义
一、童年:多重所指
二、纯真:概念歧义及其分析
三、对立与统一:包容多重概念的现实
第三节 回归童年的本质
一、本质
二、童年的本质
结语 童年研究的多学科视野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资料
后记
节选
《儿童学研究丛书·童年社会建构论:当代西方童年观念的社会建构》: 第二,这样的认识对于儿童社会身份和地位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来说是一个阻碍因素。它是成人控制儿童、约束儿童的合法性根据,是成人施加于儿童的一种意识形态霸权,是成人(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儿童观的强制推行,儿童未必要这样来看待。 第三,打破这样的观念状况(摒弃这样的童年观念),会将儿童从成人社会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儿童才可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从而实现儿童的最佳利益。 三、童年的本质与童年的建构 西方过去两千年来都是在本质主义的思维框架下认识事物的,对于童年的认识,不论是哲学的、宗教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都将童年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人生阶段,思考人类童年作为独特的人生阶段的普遍特点,追问童年究竟是怎样的,儿童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而社会建构主义则使用历史的、经验的方法分析童年的生活,关注童年实际上是怎样的,表现为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内容,从中反映出入们关于童年的观念。但是他们不对这些现实状况中反映出的童年观念进行应然的分析,只做实然的描述,只关心存在怎样的儿童观而不关注这种儿童观是否是“好”的儿童观。“社会建构”范式的童年研究是在批判传统的“发展”范式童年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展开的,但是许多批判并不是在论题同一这一原则上进行的智慧较量,而更像是“借题发挥”自己的观点,如认为儿童并非是不成熟的、依赖的,而是有独立行动能力的人;以青少年犯罪、性行为等大量事实颠覆了关于儿童的“纯真”的观念;以儿童劳工、儿童虐待等社会现象批判浪漫主义的“金色的童年”的观点;以真实的童年生活中的不良社会行为瓦解审美意义的儿童崇拜。这些批判都需要将彼此的论题放置在这些论题产生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一些混乱的讨论。 实际上,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是针对不同问题所采取的不同解释框架,二者思想性质不同,思想功能也不同,均对理解儿童和童年具有重要的作用。童年研究是复杂的,本质主义者从生命本体的普遍性出发,思考童年的基本特性以及应然的童年生活状态,社会建构主义者更倾向于关注生活在时空中的儿童的真实生活状况。因此,就各自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的研究问题而言,其实并没有对立面和直接的冲突,而且对儿童和童年的任何一个视角的研究都有助于形成关于儿童与童年的更为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激进的社会建构主义者将童年完全视为社会的创造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观点,如果说传统的儿童观是“自然本体”的本质主义观点,社会建构的儿童观就是“社会一文化本体”的本质主义观点。将童年完全视为社会建构的结果,其中隐含两大危险:一是放弃了儿童本身来建构关于儿童的观念,二是把建构观念的过程与关于儿童的观念简单地等同起来。人类认识的过程的确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事物之间的个体差异,还为了通过认识个体而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从人类有史以来关于儿童的认识来看,比如关于儿童期的可塑性、儿童游戏等认识,恰恰是对儿童的普遍性认识,这些认识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都具有普遍性。 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转折表明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诞生。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的亮点就是基于批判的社会政治立场,为儿童争取权利,让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儿童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思考全球性的童年危机,这些努力对于儿童的现实社会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童年研究本身而言,温和的社会建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从文化维度研究儿童和童年的重要性。激进的社会建构论者采取了认识论上的极端策略,勇敢地将研究的焦点从儿童转移到儿童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儿童被忽略在一旁,将话语权留给社会文化,从而造成“自然”的失语,并放弃了对童年本质的追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