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际商务礼仪

作者:文泉著

页数:207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598179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3章, 包括国际商务礼仪概论、尊位的概念与位次的排序、国际商务礼仪中视觉美学的运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迎送致意礼仪、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仪容礼仪等内容。

作者简介

文泉,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助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驻中国办公室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创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高级助理院长,中国外交学院交流学教研室首任主任,中国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首任主任,中国外交学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曾编著《国际商务礼仪》(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并参与《新编公务员外事礼仪》(济南出版社出版)、《交流学十四讲》(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能力提升―新录用人员读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能力提升―科级干部读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等书的撰写工作。 文泉,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驻中国办公室主任、中国礼宾礼仪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礼宾官协会会员、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曾参与《新编公务员外事礼仪》《交流学十四讲》等礼仪书籍的编撰工作。

本书特色

本书是每个有志于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塑造良好个人商务形象人士的最佳指南!

1.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性强2.内容全面、综合、易理解3.全国高校,包括高职高专正在将礼仪教学和培训纳入其教学计划当中。但目前同类书市场上除本书外,几乎没有一本具有高度学术权威和价值的书籍。本书获得前外交部副部长的背书,曾作为中国外交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礼仪课程的专用参考用书。

本书有三个特点:①立意新颖。本书从新的角度对一些定义、概念给予了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术语,图例丰富,使礼仪课的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也有一定的启发性。②务实可用。这本教材不但基本反映了当前通行的国际商务礼仪行为规范,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③结构成熟。礼仪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把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总括在一个简单、明了的框架之下,并且避免内容的重复堆砌,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可喜的是,这本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布局上,思路比较清晰,避免了很多重复现象。
总之,本书反映时代特色,紧跟时代潮流,是每个有志于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塑造良好个人商务形象人士的最佳指南!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国际商务礼仪概论
一、礼仪概论
二、国际商务礼仪概论

第二章 尊位的概念与位次的排序
一、尊位的概念
二、位次及其排序
三、实践中的位次排序和尊位的体现
四、国旗的摆放

第三章 国际商务礼仪中视觉美学的运用
一、视觉美的构成
二、形状对国际商务礼仪中的视觉美的作用
三、构图原则在视觉美中的作用
四、色彩与国际商务礼仪中的视觉美
五、配色对视觉“美”的作用

第四章 国际商务活动 中的迎送致意礼仪
一、约会与邀请
二、迎送位置
三、介绍礼仪
四、使用名片的礼仪
五、称谓礼仪
六、致意礼仪

第五章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仪容礼仪
一、仪容礼仪的基础:干净整洁
二、仪容礼仪的重点:化妆
三、仪容礼仪的精华:香水
四、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仪容要求:相对保守
五、仪容礼仪中的华章:友善的表情
六、仪容礼仪的认识误区

第六章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着装礼仪
一、服装的作用
二、服装的分类
三、国际商务活动普遍遵循的着装原则
四、男士着装实务及着装礼仪禁忌
五、女士着装实务及着装礼仪禁忌

第七章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餐饮礼仪
一、餐饮形式分类
二、就餐方式分类
三、餐饮摆台
四、餐饮宴会的组织筹备
五、餐饮活动的程序
六、餐具的使用方法
七、经典酒水的选点之法与品酒之道
八、祝酒之道
九、进餐礼仪

第八章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言谈礼仪和谈判技巧
一、面对面言谈交流的礼仪
二、音视频电话交流的礼仪
三、谈判技巧和礼仪

第九章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举止礼仪
一、举止礼仪的原则
二、举止礼仪的具体要求

第十章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馈赠礼仪
一、礼品的选择
二、礼品的包装
三、赠礼的时机
四、赠礼的方式
五、受礼的方式
六、回礼的时机和方式

第十一章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柬书礼仪
一、柬书礼仪概述
二、国际商务礼仪常用柬书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十二章 世界各主要宗教、国家简介及其礼仪习俗禁忌
一、世界各主要宗教简介及其礼仪习俗禁忌
二、 世界各主要国家人文特点及礼仪习俗概览

第十三章 国际商务中的礼仪实践
一、国际商务礼仪活动的策划阶段
二、国际商务礼仪活动的筹备阶段
三、国际商务礼仪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际商务礼仪》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8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