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唐代诗人的齐鲁文化情结

封面

作者:于年湖

页数:219页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33408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释唐代诗人及诗歌与齐鲁山水文化、齐鲁圣贤文化、齐鲁文化精神的关系。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唐代诗人与齐鲁山水文化
第一节 唐代诗人与泰山文化
第二节 唐代诗人与济南山水文化
第三节 唐代诗人与其他齐鲁山水名胜文化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齐鲁圣贤文化
第一节 唐代诗人对孔子的接受
第二节 唐代诗人对孔门弟子的接受
第三节 唐代诗人对孟子的接受
第四节 唐代诗人对晏子的接受
第五节 唐代诗人对墨子的接受
第六节 唐代诗人对管仲的接受
第七节 唐代诗人对诸葛亮的接受

第三章 唐代诗人与齐鲁文化精神
第一节 唐代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唐代诗人的仁民爱物精神
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自强不息精神
第四节 唐代诗人的革新精神

节选

  《唐代诗人的齐鲁文化情结》:  四、对原宪的接受  原宪(前515-?),姓原,名宪,字子思,亦称原思、原思仲、原仲宪,鲁国人。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孔子当鲁国司寇之时,他担任过孔子家的总管职务。孑L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川草泽之中,以安贫乐道而著称。  关于原宪之安贫,《庄子·让王》载:“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纵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日:‘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日:‘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①后因以“原宪贫”作为文士清贫的典故。唐代诗人对这一典故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原宪贫”自喻或喻人,抒写己与友人之贫困与怀才不遇。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此诗是杜甫在获悉李白被朝廷放逐后的作品,旨在为李白不幸的遭遇辩护伸冤。诗句中的“诸生”兼指李白与自己,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此时的两人都处于贫困与怀才不遇的境况之中,因此用“原宪贫”作比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另一首诗《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中,杜甫又写道:“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此时的杜甫已步人人生的晚年,仕途上已没有了任何的希望,生活上也已不再有像严武、高适等达官贵人的接济,生活愈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再次以“原宪贫”自比,以抒写自己的贫困,同时表达出怀才不遇之感。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卢纶《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中的“长卿未遇杨朱泣,蔡泽无媒原宪贫”、白居易《涧底松》中的“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等。  其次,借“原宪贫”自慰,表现一种淡泊名利的旷达情怀。在“原宪贫”这一典故中,原宪安于贫这一点对处于贫困或怀才不遇的唐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孟郊在《伤时》中就曾写道:“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作为一名苦吟诗人,孟郊父亲早逝,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直到四十六岁才科举中第,五十岁初入仕途,而且只是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命运之坎坷、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孟郊以“原宪贫”自慰,连古之贤人都可以安贫,自己又何必耿耿于怀呢?王维在《山中示弟》中写道:“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这是王维晚年的作品,虽然官位屡有升迁,但此时的王维对官场已有厌倦和担心,因此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原宪安贫可以说是他隐居时的精神支柱。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王绩《被召谢病》中的“颜回唯乐道,原宪岂伤贫”、沈俭期《伤王学士》中的“原宪贫无愁,颜回乐自持”等。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唐代诗人的齐鲁文化情结》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5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