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耀光
页数:205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91071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政以德(齐鲁文化与中国政治建设)》由彭耀光著,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一套以“内圣外王”为基本架构的思想系统。齐鲁文化以实现网家乃至世界和谐有序为优选政治理想,而实现此理想的关键是重视人民的力量和赢得人民的支持,因此当政者要以修身为本,推行礼乐教化。齐鲁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圣外王相贯通的思想系统,其中所包含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礼法合治、修身为本、尊贤尚功、革故鼎新、协和万邦等政治思想、政治智慧和政治治理措施,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当前我国政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彭耀光,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儒学及齐鲁文化研究,出版《二程道学异同研究》等著作多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和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研究重大项日多项。
本书特色
回首改革,全面描述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理性建构深化改革的蓝图;重塑政府,系统清理政府何为的诸种选择,恰当确立政府变革的愿景;透视时政,变换视角观察政府举措的得失,平情审查政府措施的绩效。《为政以德(齐鲁文化与中国政治建设)》由彭耀光著,字里行间,通观近30年中国巨变;披览之余,展望百年中国发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本思想
第一节 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
第二节 孔子的“富民教民”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第四节 荀子“君舟民水”的民本观
第五节 姜太公的“爱民富民”思想
第六节 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
第七节 民本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二章 仁政学说
第一节 孔子的仁政思想
第二节 孟子对仁政的探索和追求
第三节 仁政学说的现代启示
第三章 礼法合治
第一节 礼法合治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第二节 孔子的“以德去刑”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行仁政省刑罚”思想
第四节 苟子的“贵礼义”思想
第五节 礼法合治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四章 修身为本
第一节 孔子:“为政以德”
第二节 《大学》:“白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三节 孟子:“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第四节 苟子:“修己而后敢安正”
第五节 管子:“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
第六节 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五章 尊贤上功
第一节 姜太公:“尊贤上功”
第二节 管子:“远举贤人”
第三节 孑L子:“选贤举能”
第四节 墨子:“尚贤”
第五节 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第六节 苟子:“参之以礼,禁之以等”
第七节 尊贤上功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六章 革故鼎新
第一节 孔子的鼎新之道
第二节 孟子的鼎新之道
第三节 《周易》的变革观
第四节 管子的变革观
第五节 革故鼎新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七章 协和万邦
第一节 孑L子的“和而不同”思想
第二节 孟子与苟子的“王霸之辩”
第三节 墨子的兼爱、非攻观
第四节 孙子的和平观
第五节 管子的“结盟伯政”思想
第六节 晏子的“外归其义”思想
第七节 协和万邦思想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为政以德(齐鲁文化与中国政治建设)/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丛书》: 一、“制民恒产”和“省刑罚,薄税敛‘’的利民思想孟子认为政治上要得到百姓的支持、拥护,就必须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百姓有了固定的产业,生活有了保障,才会安心生活;反之,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观念,百姓生活困难就会起来反抗,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②“恒产”即稳定的生产生活资料,“恒心”即正常的道德行为。百姓没有恒心,其行为就会放荡不轨,引发违法犯罪。等到人民犯了罪,国家对他们施以刑罚,那就等于是张开大网来捕民,故意陷其于死地。所以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①让百姓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能满足一家老小的生活需求,而且在歉收的年份还能免于饥饿,然后再教化百姓向善,这样社会秩序就能维持。所以孟子强调,让百姓有可耕种的田地,同时还要让百姓不违背农时进行耕种,以此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这是实现王道政治的基础和起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②在孟子看来,如果做到了这些还不能使天下归顺,那是从未有过的事,所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 与制民之产保障人民生活相一致,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认为应避免因征税而影响人民的生活。他希望国君“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④。孟子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主张征收赋税应坚持适中适度的原则,同时必须管理好土地,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⑤在孟子看来,国君只有减轻刑罚,少收赋税,使百姓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耕细作,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才能使国力增强,天下安定。这是孟子民本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