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撮

封面

作者:教育部

页数:152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31387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和载体,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十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解读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实验稿的研制、实验,到实验稿的修订全过程所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和本质追求。

作者简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组织编写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 编 写 主 编 刘恩山 汪 忠 刘恩山:先后担任《生物学通报》编委会常务副主编、全国中学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分会副理事长、北京生物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等学术职务。同时还先后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中心副主任等多项职务。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刘恩山是初中生物教学大纲、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的牵头人,是我国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项目负责人,为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汪忠:长期担任“生物学教学论”、 “生物学微格教学”、 “生物学教学论进展”等本科、硕士课程的教学工作。曾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95规划重点科研“21世纪中学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的研究”的课题。现主持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主持和主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本书特色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从整体上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强化了中国特色。各学科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同时,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二是突出了时代特征。各学科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特别重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体现了国际视野。各学科在课程理念、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评价、课程文化等方面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目录

上篇 生物学课程改革10年:成就、问题与挑战
第一章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顶层设计
第一节 国内生物学课程状况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国内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社会需求分析
第三节 初中生物学(科学)课程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生物科学发展影响中学生物学课程
第五节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及其标志性的进步
第二章 生物学课程10年实验:在面对挑战中发展
第一节 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中遇到的挑战与进步
第二节 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并非轻而易举
第三节 教师专业能力的伴随性发展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第三章 生物学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探索与回应
第一节 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辨析
第二节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
第三节 生物学教学: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
第四章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深化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思路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修订要点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期待
第三节 国际比较研究:遗传学核心概念内容和呈现方式
第四节 国际比较研究:生态学核心概念的筛选及其表述

下篇 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
第五章 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第二节 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第三节 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第六章 课程标准和大纲的比较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比较
第二节 课程内容体系的比较
第七章 课程标准构建的新课程体系
第一节 为什么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
第二节 课程标准确定10大主题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教学实施建议
第一节 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第二节 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第三节 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第四节 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
第五节 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
第六节 开创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局面
第九章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问题解答
第一节 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问题
第二节 实施中的实际难题
第十章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实例评析
第一节 实例的整体评析
第二节 实例的具体评析和拓展
第十一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利用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十二章 教材编写建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撮》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3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