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新芳著
页数:212页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31059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纪念人民教育家杨绳武先生118年诞辰, 逝世50周年而创作的传记文学作品。作者怀着浓浓的深情, 对杨绳武一生筚路蓝缕创建教育的辉煌历史作了详尽的描述, 同时也对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做了准确定位, 书后还附有社会名流、各界人士的题词和纪念文字, 以及杨绳武年谱。
作者简介
郑新芳,河北滦县人,现任河北保定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新莲池书院院长。曾任保定一中副校长,保定教师进修学校书记、保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出版专著《诗美品鉴》《心海飞梦》等8部,主编出版10部,合作出版10余部,发表文章1000余篇。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既是对人民教育家杨绳武一生筚路蓝缕创建教育辉煌历史的描述,也是对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定位与评述。敬畏前贤,启示后人。
本书的目的在于将杨绳武教育思想和教育探索的实践,放在中国现代教育坐标上,找准他的位置。
目录
第一章 从同仁学堂到燕京大学:立志献身教育(1900—1923)
一、出生于保定府
二、襁褓中逃难
三、家世钩沉
四、家教与启蒙
五、同仁学堂的创立
六、同仁学堂读书
七、在潞河中学染肺病
八、汇文大学预科
九、同仁高小服务一年
十、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
十一、就读燕京发起成立教育研究会
十二、与冰心同获金钥匙奖
十三、毅然选择回母校从事教育
第二章 创办同仁中学:教育思想的践行(1923—1932)
一、接受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聘
二、创办同仁中学
三、施政与待人接物要略
四、大刀阔斧,实施改革
五、陶行知的鼓励与肯定
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第三章 同仁中学大发展:教育思想的成熟(1933—1937)
一、做教育考察与研究
二、全新的办学宗旨: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
三、四年实践,成绩卓著
四、创办校刊,制定校徽、校歌、校旗
五、与晏阳初交流探讨办学经验
六、中国教育实验三个基地之一的确立
七、卢沟桥的炮声打破同仁中学的宁静
第四章 组织保定军人服务部:投身抗日战争洪流(1937—1942)
一、组织保定军人服务部
二、身先士卒,给北上战士送开水
三、为伤兵排忧解难,为冯玉祥平息事态
四、按林伯渠指示,坚持在国统区做抗日工作
五、家仇国仇,遥指东瀛,悲愤总填膺
六、冒全家性命危险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
七、辗转十九省做战地服务
第五章 创立自忠中学:战争环境的教育实践探索(1943—1947)
一、受第三十三集团军委托筹备创建自忠中学
二、与张克侠将军珠联璧合
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师成立“励行社”,学生出版《襄河》
五、艰难推进,砥砺前行
六、带领学生的逃难生涯
七、杨绳武转移,张克侠起义,自忠中学解散
第六章 自忠中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全新模式与宝贵经验
一、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实行民主建校方针
二、建设教师队伍,为理想去奋斗
三、改革教学内容,重视实用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
五、实行经济公开,民主管理
六、建立新型的训导制度,重视学生思想工作
七、组建学生自治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八、建设道德规范,形成良好校风
第七章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同仁中学(1937—1948)
第八章 留学美国:学习新知识,为献身新中国教育做准备(1948—1950)
一、到美国坎塔基州伯瑞亚大学进修农业
二、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教育,废寝忘食地学习实用的知识与技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毅然返回祖国
第九章 服务南京农林干部学校和句容农校:发展推进新中国建设的教育(1952—1964)
一、受聘江苏农林技校,忍辱负重推进教学
二、下调句容农校,开辟新领域,编著《养鸡学》《养猪学》
第十章 供职广州部队外语大队:潜心外语教学,为部队培养急需人才(1964—1968)
一、65岁高龄参军,潜心部队外国语教学
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献身的精神
三、盖棺论定:病逝的烈士
四、最后的建树,永远的丰碑
第十一章 继承下去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附录1 无尽的追思,永远的怀念
附录2 杨绳武年谱简编
跋语
一、出生于保定府
二、襁褓中逃难
三、家世钩沉
四、家教与启蒙
五、同仁学堂的创立
六、同仁学堂读书
七、在潞河中学染肺病
八、汇文大学预科
九、同仁高小服务一年
十、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
十一、就读燕京发起成立教育研究会
十二、与冰心同获金钥匙奖
十三、毅然选择回母校从事教育
第二章 创办同仁中学:教育思想的践行(1923—1932)
一、接受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聘
二、创办同仁中学
三、施政与待人接物要略
四、大刀阔斧,实施改革
五、陶行知的鼓励与肯定
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第三章 同仁中学大发展:教育思想的成熟(1933—1937)
一、做教育考察与研究
二、全新的办学宗旨: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
三、四年实践,成绩卓著
四、创办校刊,制定校徽、校歌、校旗
五、与晏阳初交流探讨办学经验
六、中国教育实验三个基地之一的确立
七、卢沟桥的炮声打破同仁中学的宁静
第四章 组织保定军人服务部:投身抗日战争洪流(1937—1942)
一、组织保定军人服务部
二、身先士卒,给北上战士送开水
三、为伤兵排忧解难,为冯玉祥平息事态
四、按林伯渠指示,坚持在国统区做抗日工作
五、家仇国仇,遥指东瀛,悲愤总填膺
六、冒全家性命危险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
七、辗转十九省做战地服务
第五章 创立自忠中学:战争环境的教育实践探索(1943—1947)
一、受第三十三集团军委托筹备创建自忠中学
二、与张克侠将军珠联璧合
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师成立“励行社”,学生出版《襄河》
五、艰难推进,砥砺前行
六、带领学生的逃难生涯
七、杨绳武转移,张克侠起义,自忠中学解散
第六章 自忠中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全新模式与宝贵经验
一、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实行民主建校方针
二、建设教师队伍,为理想去奋斗
三、改革教学内容,重视实用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
五、实行经济公开,民主管理
六、建立新型的训导制度,重视学生思想工作
七、组建学生自治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八、建设道德规范,形成良好校风
第七章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同仁中学(1937—1948)
第八章 留学美国:学习新知识,为献身新中国教育做准备(1948—1950)
一、到美国坎塔基州伯瑞亚大学进修农业
二、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教育,废寝忘食地学习实用的知识与技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毅然返回祖国
第九章 服务南京农林干部学校和句容农校:发展推进新中国建设的教育(1952—1964)
一、受聘江苏农林技校,忍辱负重推进教学
二、下调句容农校,开辟新领域,编著《养鸡学》《养猪学》
第十章 供职广州部队外语大队:潜心外语教学,为部队培养急需人才(1964—1968)
一、65岁高龄参军,潜心部队外国语教学
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献身的精神
三、盖棺论定:病逝的烈士
四、最后的建树,永远的丰碑
第十一章 继承下去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附录1 无尽的追思,永远的怀念
附录2 杨绳武年谱简编
跋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