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荫士安
页数:12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170982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bsp;序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
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
要目标。因此,努力提高全民族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素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最终体现。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
质基础,同时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
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
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在全国范围
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
调查。
本次调查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
增加,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同时,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
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但在贫困农村,仍存在着营养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将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也将日趋严重。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威胁将更为突㈩。今后10~20年。是中国改善国民营养健嚎的
关键战略时期,抓住机遇。适时干预,会事半功倍。否则.不仅要影响几代人的健嚎素
质,也会因不堪重负的疾病负担,消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从事关民族兴衰的高度出发,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采取综合措施.科学改
善国民营养健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口素质基础。
前言
国民的体质与营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工作,取得了大
量有关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的宝贵资料,为当时国家科学合理地制订农业生产、医疗卫生
保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积极的扶持政策和巨大的科技投入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市
场上的食物供给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人们的食物消费行为和膳食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为及时了解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营养
与健康问题。为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制订政策、标准以及发展规划和干预对策提供依
据,2002年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此项调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提供了我国不同地区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分析了影
响因素,并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和国内外其他相关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对
改善我国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提出了改进措施与政策性建议。
此书是不同领域专家、全国4700多名一线调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对
各位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编者
2007年12月
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卫生事业水平的重要
指标,也是评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改善的客观指标。在国际社会竞争更
加激烈的21世纪,各国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体现在人
的素质上,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备
人才储备。因此改善这些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也是争取和保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优势
地位的长期战略需求。依据目前我国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中存在的突出营养问题并结
合国情,提出如下改善建议。
一、将我国育龄妇女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改善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育龄妇女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相当的改善,这与我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营养不良、肥胖、微量营养素缺乏等仍然是我国育龄妇女中
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改善育龄妇女的营养和健康丁作任重道远。育龄妇女的营养与健
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因此积极改
善育龄妇女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历史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应将改善我国育龄
妇女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样可以为她们得到更好的政策支
持;同时为了保证有关育龄妇女相关政策和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应逐渐制定和完善
相应的法律法规。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我国分别于1959年、1982年、199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在这三次营养调查
中涉及育龄妇女较少,尤其缺乏孕妇和乳母方面的内容。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是卫生保
健中的特殊人群,也是营养需求和卫生服务需求量最大的人群,她们营养与健康状况的优
劣,将会直接影响妊娠过程或结局、胎儿和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这
些特殊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监测系统和卫生服务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后备人才储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例如,根据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巾关于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营
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21世纪初我国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
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获得的大量数据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措施、食物强
化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学术界及社会公众提供宝贵的基础
数据。
三、加强婚前和产前检查以及孕期保健,
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质量
自2003年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以来,由于实行自愿婚前医学检查制度,全
国婚前保健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婚检人数急速下降。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婚检工作量
不足往年十分之一。取消强制婚检,原本是一项尊重人权和隐私、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但
在公众健康素养还不高的现状下推行近两年,呈现出的后遗症开始引起卫生、计生主管部
门和人口专家的忧虑:出生人口质量急剧下滑,出生缺陷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致死因素,
进而降低了人均期望寿命。产前检查合格率平均为75%,城乡差异显著。还有一部分孕
妇没有进行过产前检查,对孕期检测胎儿和孕妇健康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孕妇和乳母的健康状
况得到了显著提高,围绕着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两个纲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孕期保健的相关指标均有较大
程度提高。在200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2001世界儿童状况中没有中国提供产前
保健覆盖率的数据,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产前保健覆盖率为95.3%,城市达
到了99.2%,农村为93.9%,高于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多项调查显示,在过去十
年中,城乡孕产妇产前检查率有增加趋势。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乳母在孕期产前检
查合格率为45.6%。其中城市为58.7%。农村为39.4%。低于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平
均水平,但接近无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孕妇产前检查率(我国城镇医保孕妇产前检查合格率
为72.9%.无保险的孕妇产前检查合格率为49.2%,农村医保和社保的孕妇产前检查率
为60%~70%,无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孕妇产前检查率为31%~37%)。
四、国家应重视和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投入
育龄妇女营养知识匮乏,是影响她们健康的原因之一,国家应重视和加大营养知识
宣传与教育投入,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提高孕妇、乳母的知识水平;尽快制定中国孕
妇和乳母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教育和指导孕妇与乳母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促进健康。
一般来说,营养知识的掌握与文化程度相关,本次调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7.4%,
是营养知识宣传的重点,选择纯母乳喂养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高,达到72.8%,可见母乳
喂养已逐渐成为城市中婴儿喂养方式的主流。但是,不同文化程度的乳母其构成比有差
异,母乳喂养的构成比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但有研究认为文化程度为本科的乳
母母乳喂养率低于大专的乳母,其原因主要为本科程度的乳母其职业主要以脑力劳动
为主,紧张的工作压力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其无法做到纯母乳喂养,有的母亲甚至被
迫放弃母乳喂养。而大专程度的乳母其下作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母乳喂养率较高。乳
母的营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传媒应积极对乳母开展营养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大
家愿意接受的方式如报刊、电视录像、找营养师咨询等方式来提高广大乳母对营养知
识的知晓率,并实现喂养行为的正确转变,这些工作必将对促进乳母健康和婴儿生长
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五、重视孕妇和乳母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改善,控制和预防常见病
我国产妇死亡率下降为万分之五十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产妇营养不良和产
后肥胖并存,贫血率居高不下。本次调查发现,我国乳母的营养素摄入量远远低于我国营
养学会推荐的标准,蛋白质摄人量为RNI的77.8%,能量为82.7%,视黄醇当量为
43.7%。核黄素和硫胺素分别为61%和47%,钙的摄入量为32%,铁的摄入量为97%,锌
为46.4%。产后两年内乳母营养不良率为3.1%,从整体上看,产后不同时期内的营养不
良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在18个月后明显增加,农村营养不良率呈现直线下降态势。孕妇
和产妇肥胖逐渐成为突出的健康问题,超重或肥胖率达到28.2%,城市为26.5%,农村
29.0%,城市肥胖率在12~17个月时达到顶峰,18个月后出现下降趋势,农村的肥胖率
呈现上升趋势。
产后肥胖成为女性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肥胖妇女的内分泌机制和代谢异常,表现为
月经周期规律性降低和月经异常的频率增加,研究表明,43%有月经失调的妇女是超重
者,肥胖妇女闭经较早。因此尽快制定我国孕妇孕期适宜体重增加值,将有助于预防不良
的胎儿出生结局和降低妇女的产后肥胖。
产妇贫血是孕期营养不良的延续,在产后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导致贫血加重。贫血的
乳母劳动能力降低,影响了产后身体的恢复和就业。产后肥胖和贫血成为我国妇女潜在
的危险因素,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今后我国劳动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使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后的压力增加。这些问题存在是对国家政策的挑战,也是对我们
营养和医疗下作人员提出的更加艰巨的任务。
六、积极预防微量元素缺乏病
在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中,微量营养素缺乏还是很常见。有些微量营养素缺乏,如
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锌缺乏、叶酸和碘缺乏等,不仅影响妇女本身的健康状况,还会影响胚
胎发育,严重可导致胚胎畸形或增加出生缺陷、儿童智力低下等多种严重威胁下一代健康
和人口素质的严重疾患。在积极开展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家食物
强化,预防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微量营养素缺乏(如研究贫血发生相关因素,制定综合
措施控制贫血患病率),有助于成功地妊娠和分娩健康的新生儿。因此根据我国妇女中存
在的突出营养问题,采取多种综合措施改善微量营养素的营养状况,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国
民的体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后备人才的储备。
七、注重青少年女性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改善
对于18岁以前的青春期女性,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营养与健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