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爱民,王子超主编
页数:315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032617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基础导论》共分十二章,从三方面介绍了旅游文化。一是旅游文化综述,包括旅游文化概述、文化史与旅游文化、审美与旅游文化。二是旅游文化类述,包括地貌景观中的人类旅游文化、海洋景观中的人类旅游文化、城市街区及杰出建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文化、非物质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文化。三是旅游文化管理,包括旅游目的地及接待业的文化管理、旅游文化的产业化、旅游文化的优质化管理。
作者简介
邓爱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教育部“双带头人”名师;湖北省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解读专家;教育部学位办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评估专家;湖北省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旅游学会规划与首席规划师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湖北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起草专家组组长;湖北省人民政府旅游决策咨询委员,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出版专著12部,国家教材10余部,获省部级奖2项,在重点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9项;主持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课题150余项。 王子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硕士生导师,2018-2019年国家公派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旅游管理、中英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的研究,讲授《旅游文化》《世界遗产与旅游》《ResortsManagementandOperation》等课程。在《中国软科学》《澳门研究》《人民日报》等学术杂志及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已出版教材2部、专著2部。
目录
第一节 旅游与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旅游文化与生态文明
第二章 文化史与旅游文化
第一节 旅游文化史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中国旅游文化史的分期特色
第三节 西方旅游文化史
第三章 审美与旅游文化
第一节 旅游文化中的审美要素
第二节 中国天人和谐式的旅游文化审美
第三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分析
第四章 地貌景观中的人类旅游文化
第一节 景观与自然景观文化
第二节 高山峡谷天坑——徒步滑雪型旅游文化
第三节 高原大漠荒野——极限探秘型旅游文化
第四节 河流瀑布温泉——感知体验型旅游文化
第五节 特殊地形地貌——求知博览型旅游文化
第五章 海洋景观中的人类旅游文化
第一节 海洋旅游文化起源
第二节 滨海休闲旅游文化
第三节 海底探险旅游文化
第四节 航海猎奇旅游文化
第六章 城市街区及杰出建筑旅游文化
第一节 历史名城旅游文化
第二节 历史中心及街区旅游文化
第三节 杰出建筑及公共建筑旅游文化
第四节 城市园林建筑文化
第五节 城市主题公园文化
第七章 乡村旅游文化
第一节 桃花源式中国古代乡村旅游
第二节 文艺式欧洲传统乡村旅游
第三节 当代休闲度假式乡村旅游
第八章 非物质旅游文化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艺术旅游文化
第三节 民俗旅游文化
第四节 体育旅游文化
第九章 宗教旅游文化
第一节 宗教旅游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希腊宗教、罗马宗教、埃及宗教旅游文化
第三节 佛教、道教旅游文化
第四节 基督教、伊斯兰教旅游文化
第五节 印度教、神道教、犹太教旅游文化
……
第十章 旅游目的地及接待业的文化管理
第十一章 旅游文化的产业化
第十二章 旅游文化的优质化管理
节选
西方旅游文化史,研究的是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民族旅游文化产生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社会历史背景和传播过程。这里的“西方”,一般是指欧美各国。旅游文化史作为人类旅游活动中观念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地域特色和活跃性,以至于影响到今天世界旅游文化的互通理解与和谐发展。只有融贯东西,深刻领悟中国和西方的旅游文化源泉,才能更好地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服务。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历史的源头,对当今的西方世界及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00年开始,延续至公元前146年,在教育、哲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所在的地中海流域有着悠久的航海和贸易传统,冶金、艺术品、矿物和纺织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埃及、意大利甚至欧洲西北部地区,并带回来更为丰富的其他产品。在贸易的交往过程中,新的观念与方法得到了输入,逐渐摆脱了古老神话的控制,亦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航海和贸易使希腊人在文字和语言上得到了进步,视野亦变得开阔,天文、度量衡、国家治理、音乐和地理知识也不断增长。航海和贸易还带来了财富,从而带来了闲暇时间,为希腊人从事旅游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旅行活动促进了希腊哲学的产生,例如泰勒斯,他“曾经经商,从而有机会在各地旅游,将数学、几何和天文学带回了希腊,并最早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水,从而开始了希腊哲学的‘始基时代’”。柏拉图“曾经游历埃及和小亚细亚,访问意大利,由于广泛的旅游经历和接触不同的思想”,其哲学思想“具有那个时代流行于雅典的许多贤者的思想”,其对文化的多样性的认识是“因为他的旅游经历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古希腊时期人们普遍信仰多神教,认为“神人同形同性”,因此产生了宗教朝觐旅游,例如与纪念雅典娜有关的泛雅典娜节,因祭祀宙斯神而发起的参与奥林匹亚运动会旅行。古希腊时期东西方亦发生了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并且互相影响,陆地和海上的旅行活动,对这些影响功不可没。 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古罗马文明一般指从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1453年。古罗马在建立和统治国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先前发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罗马帝国与地中海周边国家乃至中国的贸易往来都很频繁,人们的外出游历直接承接了古希腊已有的形式,旅行活动达到了全盛,与帝国疆域的空前广大、秩序相对稳定、手工业及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迅速、海陆交通运输发达有关。“这一时期的商人之旅、宗教旅行、节庆旅行、教育旅行等都曾是希腊人的旅行经历。不过,罗马人的旅行大大跨越了古希腊人的范围和视野,依循古罗马的社会和文化特性,罗马人在消遣性的愉悦、休闲和享乐的旅游上历练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西方旅游史上,罗马人可谓真正地引入了旅游。”对外征服获得大量财富的奴隶主贵族热衷于进行狩猎旅行、竞技、节庆甚至是疗养旅行。罗马人建立旅游度假地通常与追求愉悦和休闲目的有密切关系,如沐浴、艺术和泡温泉浴等。当今世界遗产“巴斯城”位于英国,距离伦敦约100英里,就是征战的罗马人青睐当地的温泉而建立的浴场,成为欧洲著名的水疗度假胜地。罗马人“不分贫富,多有爱好自然的感性,到了夏季炎热的日子,贫民纷纷到郊外或河畔或丛林去避暑,而富人们则远赴环境优美的海湾度假村去度假。”①总之,从旅游史的角度看,古罗马时期高度繁荣的经济、人们普遍产生的旅游欲望,使其旅游活动达到了西方古代世界的巅峰。 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最终融人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中世纪早期由于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加上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因此中世纪早期主要是宗教旅行活动,农奴们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和人身自由,亦无法产生旅游行为。因此这一时期整体来说旅行活动不如罗马时期兴盛。“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一些航海家远涉重洋寻找黄金,从而导致了远距离的国际商务旅行和大航海探险旅行热潮的兴起。16世纪的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开始了建立统一国家的进程。英法两国君主建立起王权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世纪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16世纪也是西欧科技文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文艺复兴扩展到全欧洲,促成了近代文化的诞生,而且建筑、雕塑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还促成了众多旅游吸引物——人文建筑、雕塑景观的产生。西欧旅行交通和设施也在16世纪得到了较大的改善。”②整体来说,中世纪的西欧,人们冲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价值观念上开始具有追求现世的快乐,在旅游中开始欣赏具有文化艺术内涵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始形成一定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