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戎川
页数:17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1433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引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视角,以唐代僧人的传记史料为研究对象,用新角度审视老问题,把“佛教中国化”还原为“理解如何可能”与“真理如何可能”两个基本的哲学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尝试证明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必然性以及中国佛教的合法性。本书论述了佛教在中国的样态是儒家文化“前理解”与佛教本身“出世”特点相融合的“视域融合”的佛教。
作者简介
戎川,宗教学博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讲师。
本书特色
本书引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视角,以唐代僧人的传记史料为研究对象,将“佛教中国化”问题还原为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佛教中国化”换个角度来审视就是“中国人如何理解佛教”,进一步即还原为最基本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即“理解如何可能”,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可证明“中国化”的必然性;其次,既然“中国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由此带来的中国佛教新形态,其合法性又如何证明?这个问题又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哲学本体论问题,也就是对真理标准的分析,即“真理如何可能”。通过对这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并结合唐代僧人的传记及金石资料进行分析,回头再来审视“佛教中国化”问题,便能深入到其内在结构中,并且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佛教形态的必然性以及中国佛教的合法性。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概述第一节 “前理解”为真理塑形一 正见始于偏见二 “前理解”之于真理的意义第二节 “视域融合”使真理成型一 非科学真理的“关系”结构二 非科学真理即“视域融合”的真理三 “视域融合”真理的合法性
第二章 唐代僧人的儒家文化“前理解”第一节 僧人的儒家文化背景一 家世儒宗二 儒生出家三 出家后补习儒学第二节 僧人前理解中的“孝”一 对亲人之孝二 对师父之孝第三节 僧人前理解中的“忠”一 一颗忠心圆满两重身份二 建塔造像祈福尽忠三 “梦”是僧人尽忠之纽带四 “忠”的其他表现形式第四节 僧人修行境界的儒家维度一 以“仁”来形容修行境界二 以“大丈夫”为修身标准三 作为通往佛教道路的儒学
第三章 “视域融合”的中国佛教第一节 唐代佛儒之间的“对话辩证法”一 以“入世”来审视“出世”二 在“入世”中从容“出世”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再审视一 本土化提法的结构与解构二 佛教的中国“显现”第三节 现实问题的启示一 宗教中国化问题的思考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章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概述第一节 “前理解”为真理塑形一 正见始于偏见二 “前理解”之于真理的意义第二节 “视域融合”使真理成型一 非科学真理的“关系”结构二 非科学真理即“视域融合”的真理三 “视域融合”真理的合法性
第二章 唐代僧人的儒家文化“前理解”第一节 僧人的儒家文化背景一 家世儒宗二 儒生出家三 出家后补习儒学第二节 僧人前理解中的“孝”一 对亲人之孝二 对师父之孝第三节 僧人前理解中的“忠”一 一颗忠心圆满两重身份二 建塔造像祈福尽忠三 “梦”是僧人尽忠之纽带四 “忠”的其他表现形式第四节 僧人修行境界的儒家维度一 以“仁”来形容修行境界二 以“大丈夫”为修身标准三 作为通往佛教道路的儒学
第三章 “视域融合”的中国佛教第一节 唐代佛儒之间的“对话辩证法”一 以“入世”来审视“出世”二 在“入世”中从容“出世”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再审视一 本土化提法的结构与解构二 佛教的中国“显现”第三节 现实问题的启示一 宗教中国化问题的思考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