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财政思想史简编

封面

作者:谈敏

页数:241页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2313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财政思想史简编》原名《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 以胡寄窗教授的三卷本名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为本, 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丰富资源里, 系统整理有关财政思想的内容。内容包括: 先秦财政思想 ; 封建地主经济前期的财政思想等。

作者简介

  谈敏,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课程。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思想史。著有《中国财政思想史》《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1917-191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蒙》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成果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  《中国财政思想史简编》原名《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在《中国财政思想史》(胡寄窗、谈敏合著)的基础上简编而成。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财政、经济等专业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使用,同时也是二本了解中国财政思想演变的通识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以胡寄窗教授的三卷本名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为本,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丰富资源里,系统整理有关财政思想的内容,在已有成果之外,另从原始史料中发掘新的财政思想素材,提炼萃取以为补充;同时从古代延伸到近代,力求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国财政思想史体系。

目录

1999年版前言
第一编 先秦财政思想
第一章 西周以前的财政传说
思考题
第二章 西周财政思想
第一节 租赋概念
第一节 财政基本原则
第三节 赋役征课思想
第四节 财政支出观点
第五节 《禹贡》的财政规定
思考题
第三章 春秋时代的土地赋税思想
第一节 管仲的相地衰征思想
第一节 公孙侨的作丘赋政策
第三节 孙武的赋税观点
思考题
第四章 先秦儒家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周易》与《大学》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荀子的富国思想
思考题
第五章 墨家、法家及战国其他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墨翟的财政观念
第一节 法家与战国其他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六章 《周礼》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财务行政机构及其组织原则
第一节 财政总原则
第三节 贡赋思想
第四节 力政思想
第五节 财政支出观点
第六节 会计稽核思想
第七节 《周礼》财政思想综述
思考题
第七章 《管子》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基本财政方针
第一节 租税思想
第三节 强调经济收入的财政观点
第四节 其他公共收入思想
第五节 国用原则
第六节 《管子》财政思想综述
思考题

第二编 封建地主经济前期的财政思想
第八章 秦汉财政思想
第一节 封建地主政权统一初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汉武帝时期的工商资产税思想
第四节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与盐铁争议
第五节 西汉后期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九章 新朝与东汉时代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王莽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 东汉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南朝财政思想
第三节 北朝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十一章 隋唐财政思想
第一节 隋代财政思想
第一节 唐初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刘晏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杨炎与两税法
第五节 陆贽与两税法反对派
第六节 唐中叶以后的其他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三编 封建地主经济后期的财政思想
第十二章 两宋财政思想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李觏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第四节 变法反对派及北宋后期的其他财政思想
第五节 叶适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12世纪到13世纪初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十三章 元代财政思想
第一节 耶律楚材、卢世荣与元初其他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马端临与元末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十四章 明代财政思想
第一节 明初的财政言论
第一节 丘浚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张居正与一条鞭法
第四节 明代中后期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黄宗羲与顾炎武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王夫之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十六章 清中叶到鸦片战争前夕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摊丁入地及其他田赋思想
第一节 矿政、商税观点及经济干涉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四编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十七章 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魏源等人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思考题
第十八章 太平天国失败至甲午战争前后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西方通俗财政知识的传播者
第一节 西方财政理论的传播者——马建忠与严复
第三节 戊戌维新派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洋务派首领与封建顽固派的财政议论
思考题
第十九章 清末民初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梁启超及北洋政府官员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孙中山及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五四运动以前近代财政科学的传播与应用概况
思考题

重印后记

节选

  《中国财政思想史简编》: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的生活年代与孔子相差有一个多世纪之久。这一百多年间,由于春秋以来的巨大社会经济变革以及包括财政制度上的重要变化,正在持续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孟子的财政思想虽是全部接受了孔子的若干重要原则,却补充了不少新的内容。  一、对待财利的基本态度  《孟子》一书对于梁惠王提出的“何以利吾国”的问题,其答复是“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他在对待个人财富问题上强调伦理规范的制约,这一点与孔子是一致的。甚至在对待国家财富问题上,他也坚持首先考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这与孔子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后来儒家形成“讳言财利”的传统教条,固然渊源于孔子,而孟子之说却具有更大的影响。他不仅反对为政先谈财利问题,连“辟草莱,任土地”或“辟土地,充府库”等古代思想家一向认为须首先考虑的农业生产要政,都在被反对之列。就孟子本人而言,他并非主张治国而完全忽略经济事务。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并提出过一些相当杰出的经济观点。他口头上反对为国先谈财利,主要是通过强调伦理规范以抑制当时一切为兼并战争服务的倾向。但为此而一味地标榜所谓仁义,反对先谈财利,却是十分迂阔的。这些说法被当作孔孟二人对待财富的基本态度,构成了后代儒家财政思想乃至整个经济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  二、租税思想  孟子的财政思想大多与租税问题有关。首先,租税思想以他的政治思想即所谓“仁政”为基础。一方面,统治者要实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仁政”,非有较充裕的租税收入作为支持不可。另一方面,财政税收要看人民是否乐意,“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为政者凡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的征税求富行为,都被看作是“富桀”即养肥暴君,或“弃于孔子”即违反孔子精神的举动。这一租税观点,在战国中期表达了一般新兴地主阶级争取减轻自身租税负担的要求,而在地主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也就成了农民群众及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租税剥削的思想武器。  其次,孟子建议一种近乎农业单一税的制度。他提出,市场中的商舍不征税,货物按照规定办法出售而不收税,即“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门只缉查行旅而免征关税,即“关讥而不征”;城市不生产的宅地不纳房地税即“里布”;无职业之人不收人头税即“夫家之征”;最后只剩下“耕者助而不税”一说有待释疑。从表面上看,“耕者助而不税”好像也否定了农业税。其实,“助而不税”的“助”,是国家让农民助耕公田而收取的一种劳役地租,它同其他实物地租的区别,仅在于以不同形式的地租来纳“税”而已。因此,孟子自诩他在宣扬无税制,而实际所宣扬的是一种与农业单一税制相类似的东西。  在他所处的时代,对农民的课税可能同时存在着三种形式,即“有布缕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前两种是实物征课,后一种是力役。他反对三者同时开征,主张最好是“用其一,缓其二”。在只采用一种征课形式时,以哪一种形式为最佳,未加说明,只说如果并采两种形式,则民有饿毙的可能;倘若三者同时采用,那就连父子都要离散了。①这一租税观点,又是迂阔之论。在他生活的时代,农民同时负担这三种征课,是极普通的现象,惟其反对重税的精神,则是可以确定的。  再次,孟子对农业税的征收方式,也有较深入的分析。他赞同老子的主张,认为“贡”的方式最差,“助”的方式最好。在他看来,“贡”法的税额必须“较数岁之中以为常”,即参较各年度的平均收获量来确定税额,从而规定农民缴纳一种固定税额的农业实物税,由此势必产生如下弊病:年岁丰收时人民粮食很多,多征收一点也不算苛虐,但限于贡额已确定而不能多收;凶荒之年人民的收获连抵充粪肥成本都不够,却仍须按规定贡额缴纳,当然不胜其负担。②换言之,“贡”法的税率固定之后,缺乏灵活性和伸缩性。“助”法则不然,农民只在公田上提供劳役,私田收获不再缴纳租税,也就不会因年岁丰歉而产生上述矛盾。在这里,他不懂得强迫劳役作为一种税制是较实物税更为落后的制度,也不懂得固定税额还有它的长处,而按当年实物收获来确定征课的税制亦远非完美无缺。不过,以上分析,却使他成为古代世界研究税率制度的第一人。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财政思想史简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9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