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

封面

作者:王庆生

页数:45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404437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后又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全书分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的文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21世纪初期的文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四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以文学的现代转型为中心线索,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剖析,再现了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与同类教材相比,其特点是,把作品放在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的实绩和对当代有代表性作家与作品的评介,反映了文学史应当是文学创作所构成的历史的理念。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吸收了该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在框架结构、层次区分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师生和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第1编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
一、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
1.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
3.革命现实主义的独尊和变异
4.文艺政策的调整
5.“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
二、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理论论争
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
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
三、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1.农村题材小说的兴盛与演进
2.赵树理的小说
3.李準、王汶石的短篇小说
4.柳青的《创业史》
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6.浩然等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小说
四、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小说
1.工业题材小说的兴起
2.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
3.工人作家的小说
五、“干预生活”的小说
1.“干预生活”的提出与影响
2.正视现实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3.描写爱情婚姻生活揭示情感世界的作品
六、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
2.孙犁的小说
3.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4.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七、长篇小说的丰收
1.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2.梁斌的《红旗谱》
3.杨沫的《青春之歌》
4.欧阳山的《三家巷》
5.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
《红岩》
6.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八、新生活的颂歌
1.50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
2.臧克家、田间、阮章竞的诗作
3.青年诗人的诗作
4.少数民族诗人的诗作
九、政治抒情诗的盛行
1.政治抒情诗的勃兴
2.郭小川的诗
3.贺敬之的诗
十、叙事诗的发展
1.叙事诗的涌现
2.李季的叙事诗
3.闻捷的叙事诗
4.《阿诗玛》、《嘎达梅林》等叙事诗的创作与整理
十一、通讯特写和人物传记
1.反映时代精神的通讯特写
2.魏巍等的通讯报告
3.革命回忆录和人物传记
十二、抒情散文及杂文
1.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
2.杨朔的散文
3.刘白羽、秦牧的散文
4.吴伯箫等的散文
5.杂文的兴衰和邓拓等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十三、历史剧和现代生活剧
1.话剧创作的起伏
2.老舍的剧作
3.田汉、曹禺、郭沫若的历史剧
4.胡可、陈其通、沈西蒙的剧作

第2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
一、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1.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文学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
3.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
二、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
1.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2.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
3.文学批评方法问题
4.文学的本体论问题
5.人文精神问题
三、伤痕小说
1.“伤痕小说”及其论争
2.刘心武的小说
3.宗璞、从维熙的小说
四、反思小说
1.反思小说的产生和艺术视野
2.王蒙的小说
3.张贤亮的小说
五、改革小说
1.“改革文学”的思想艺术特色
2.蒋子龙的小说
3.高晓声的小说
4.张一弓、路遥的小说
六、城市小说
1.城市小说的突起
2.冯骥才、邓友梅的小说
3.陆文夫、陈建功的小说
七、乡土小说
1.乡土小说的新进展
2.汪曾祺的小说
3.陈忠实、张炜的小说
八、历史小说
1.历史小说的再度活跃
2.姚雪垠的历史小说
3.凌力、刘斯奋的历史小说
4.唐浩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
九、军旅作家和军旅小说
1.军旅作家群的勃兴和军旅小说的发展
2.徐怀中、李存葆的小说
3.朱苏进、周大新、阎连科的小说
十、知青作家和知青小说
1.知青作家群的形成和知青小说的产生
2.张承志的小说
3.梁晓声、史铁生的小说
十一、“文化寻根”小说
1.“文化寻根”的提出和寻根小说的涌动
2.阿城、韩少功的小说
3.贾平凹的小说
十二、“先锋”作家和“先锋”小说
1.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先锋”小说的艺术变革
2.莫言、残雪的小说
3.马原、余华、格非的小说
十三、女性作家和女性小说
1.女性作家群的突起和女性小说的演变
2.张洁、谌容的小说
3.王安忆、铁凝的小说
4.张辛欣、刘索拉的小说
5.林白、陈染的小说
十四、新写实小说
1.新写实小说的缘起
2.刘恒、刘震云的小说
3.方方、池莉的小说
4.叶兆言、苏童的小说
十五、少数民族小说
1.少数民族小说发展轨迹
2.孙健忠、乌热尔图的小说
3.益希单增、扎西达娃、阿来等的小说
4.霍达、陆地、柯尤慕·图尔迪的小说
十六、“归来诗人”的诗
1.“归来诗人”诗作的特点
2.艾青的诗
3.曾卓、绿原、牛汉的诗
4.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的诗
十七、现实主义诗歌
1.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概貌
2.张志民、李瑛的诗
3.雷抒雁、张学梦、骆耕野、叶延滨的诗
十八、朦胧诗及其他
1.朦胧诗和80年代以来的诗歌变革
2.舒婷、顾城等的朦胧诗
3.海子、西川、王家新等的后朦胧诗
4.昌耀、杨牧、周涛等的新边塞诗和军旅诗
5.韩东、于坚等的
第三代诗歌
6.伊蕾、翟永明等的女性诗歌
十九、散文的新变
1.走向多样化的散文创作
2.巴金的散文
3.杨绛、孙犁、萧乾的忆旧散文
4.余秋雨、张中行等的学者散文
5.王英琦、李佩芝、唐敏的女性散文
二十、报告文学的跃动
1.全方位发展的报告文学
2.徐迟、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3.陈祖芬、理由的报告文学
4.钱钢、李延国的报告文学
5.何建明、赵瑜的报告文学
二十一、话剧的振兴
1.话剧艺术的复兴与探索
2.苏叔阳、李龙云的剧作
3.沙叶新、马中骏等的剧作

第3编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
一、台湾当代文学思潮
1.台湾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和50年代文学思潮
2.60年代文学思潮
3.70年代文学思潮
4.80年代以后的文学思潮
二、台湾小说
1.台湾小说发展的基本轮廓
2.白先勇的小说
3.陈映真的小说
4.聂华苓、於梨华的小说
5.黄春明、王拓、王文兴的小说
6.林海音、陈若曦、欧阳子的小说
7.高阳、古龙的小说
8.黄凡、张大春的小说
三、台湾诗歌
1.台湾诗歌发展概况
2.余光中的诗
3.洛夫的诗
4.纪弦、郑愁予、痖弦的诗
四、台湾散文
1.台湾散文的承续和发展
2.梁实秋的散文
3.张秀亚的散文
五、台湾戏剧
1.台湾剧作发展概况
2.姚一苇的剧作
六、香港文学概况和文学思潮
1.香港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绿背文化”思潮
2.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3.现代主义文学的勃起
4.通俗文学的新特点
5.本土文学的发展
七、香港代表性作家作品
1.刘以鬯的小说
2.金庸的小说
3.徐讦的小说
4.侣伦、舒巷城的小说
5.西西、梁锡华的小说
6.陶然、东瑞的小说
7.黄碧云、董启章、钟晓阳的小说
八、澳门文学
1.澳门文学发展总体风貌
2.澳门当代文学创作概况
3.陶里、苇鸣、淘空了的诗
4.李鹏翥、林中英、凌棱的散文
5.鲁茂、周桐、寂然的小说
后记

节选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  城市小说创作的自觉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为城市文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中国乡镇向城市的过渡,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文学也随之勃兴,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看,80年代前半期进入了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兴盛期,以城市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力作迭出,作家在对城市进行多层次的审美观照时,也在不断地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样式。在这一进程中,作家们打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层面来反映城市问题的创作套路,形成自觉或不自觉的城市意识,城市小说的审美取向也逐渐集中到城市人的生存状态,描绘市井的风貌人情上,以此展开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城市文化生态和心态的当代性思考。如邓友梅的《那五》,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九号》《找乐》,苏叔阳的《傻二舅》《夕照街》,陆文夫的《美食家》《小贩世家》,王安忆的《流逝》及稍后的《长恨歌》等。越到晚近,越体现出作家表现城市的自觉性,城市意识也由逐渐清晰到凸显,不仅能感受到不同一般的现代城市意识的散发,如徐星的《城市的故事》、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刘毅然的《摇滚青年》等,而且久被忽视的城市市民文化群落开始受到作家的普遍重视,审美触角深入到当代文学少有涉猎韵底层市民群落,如方方的《七户人的小巷》《风景》《落日》等。这种不断强化的城市意识,使城市小说创作逐渐形成了审美风格不同的作家群,也使城市小说的发展愈有其具体目标和追求,城市小说的总体形象开始在本时期文学中凸显出来。  对本时期的城市小说,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角度加以审视。  从纵向角度来看,进入作家创作视野的城市,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市井古镇到水陆商埠,从历史名城到现代都市,本身经历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断扩大发展的递进过程,这既是一个城市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过程,保留着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历史沿袭性的城市生活传统和习俗,以及与此相协调的文化氛围。在城市进化过程中体现出的多种文化形态,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的作家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空间,由此形成他们处理城市题材和主题的不同类型,并从创作的整体走向上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记下了宏阔历史背景下世情民俗的流变。如邓友梅的《烟壶》和冯骥才的《阴阳八卦》等市井小说起笔于清末;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在辛亥革命以降的几十年的城市背景中,以文学的想象追溯和复原着历史名城南京的生活图景;王安忆的《长恨歌》则刻画了穿越新旧社会的弄堂市民典型,显露出上海市民文化的特殊品位;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和陈建功的“谈天说地”系列主要将文学视角集中在现实社会中的市民阶层生存状态;方方的《风景》《落日》等对80年代底层市民的生存困厄和被扭曲的人格心理有着深刻的体察和把握;张欣的《掘金年代》等对90年代充分物质化了的城市及城市人作了细致的描述。而在日趋现代化的都市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则展示了当下都市最开放、最追求物欲满足的一族,他们之中既有王朔小说中的“顽主”一族,也有池莉笔下的“都市新偶像”系列,更年轻的作家还推出了都市里的“新人类”“新新人类”。可以说新时期的城市小说书写了中国城和城中人的百年史。  从横向的角度去观照城市小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国幅员辽阔,城市类型也多种多样,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文化型与经济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自然形成了城市间不同的文化个性和文化氛围。城市文化个性中,既有方言形式与地域风物、民俗习惯的区别,也有在当代各种经济文化力量冲击下产生的新的城市文化特点。特定的城市环境影响和塑造着城市人的文化心态和精神气质,形成了体现共性特征的市民文化形态,这就构成了地域文化格局中的城市文学类型,对城市小说创作的不同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北京作家邓友梅、陈建功等的京味小说,天津作家冯骥才、林希等的津味小说,苏州作家陆文夫、范小青等的苏味小说,上海作家王安忆、程乃姗等承继的海派小说.武汉作家方方、池莉等代表的汉味小说等。城市的变化也影响着城市小说的变化,建构着城市小说的新格局。弥散着开放和商业气息的深圳、广州的城市小说最先表现出与内陆城市不同的新的城市文化特点,反映出沿海地区开放后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变化,以及市民阶层呈现出的工商型‘文化心态,突出了金钱、竞争及市场和消费意识,人们的文化观念中也引进了外来的新的内容,因而’‘新都市小说“的理念也最早由深圳提出。北京在城市的类型上既是传统文化型的,又是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处在开放的前沿,同时又拥有年深月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因而城市小说的一些特异类型也最早出现在这里。80年代中期,北京曾出现过一批较为前卫的摹写现代西方城市文学的小说,这类小说关注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境遇,抒写现代人身陷都市困境所产生的孤独、焦灼和异化感,表达一种无所适从、无以名状的都市心理和情绪,以及对传统的生存意识和既定秩序的反叛,如徐星、刘索拉等的小说以及后来徐坤的作品;而90年代中期,邱华栋的《手上的星光》等小说则以体现出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都市情景作为现代的审美对象,描写了现代化的北京最物质化的一面,在飞速耸起的高楼大厦、立交桥、星级酒店的背景下,以外来人和都市人的双重敏感触摸着北京的”都市心“,用都市化的语言和节奏讲述着新一代城市人的欲望和游戏人生的故事。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9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