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传英
页数:177页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1954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学前教育学博士李传英编撰而成, 全书通过大量实践案例与实践现状研究视野, 强化理性的学前教育与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间的密切关系。全书共分四章, 分别是幼儿教师教科研现状、影响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的因素、幼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需求与动机、提升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的策略与路径, 通过实地调研加上和科学论证, 以促使幼儿教师可以运用科学实用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的教科研素养, 为学前教育的理性实践服务。
目录
第一节 理性的学前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第二节 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是走向理性学前教育的关键
第三节 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的基本构成及其结构模型
第二章 当下幼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机遇、问题与困境
第一节 幼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机遇
第二节 幼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问题
第三节 幼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困境
第四节 幼儿教师从事教科研需求分析
第三章 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提升
第一节 园本教研的含义、理念
第二节 园本教研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第三节 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提升策略
第四章 “基层科研”促进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提升策略
第一节 教科研转型与实践话语
第二节 “观研究”
第三节 “说研究”
第四节 “写研究”
第五节 “用研究”
第六节 “微研究”
第五章 健全多维保障机制确保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提升
第一节 教科研自觉
第二节 健全多维保障机制
第三节 基于需求与问题的培训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的教科研管理
节选
《走向理性的学前教育:幼儿教师怎样做好教科研》: 二、幼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动机问题 长期以来,多数幼儿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专业感、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动机不强,积极性不高,是幼儿园教师教科研的普遍现象。要让教科研工作成为幼儿教师的自觉行动,从“教科研就是写论文、做课题,理论要有‘高大上”’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它关注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朴素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将改进工作和完善自我统一起来。不少幼儿教师做教科研或者说参与做课题不是出于研究教育教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评职称,评模评先的需要。 (一)幼儿教师教科研动机解析 动机(motivation)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引起动机有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是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即产生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如外在物质因素等。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外在的“诱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 动机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按照此类标准,教师的教科研动机则应该归属于社会性(或心理性)动机,可将其理解为驱动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心理动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教科研态度以及教科研行为。教科研动机在教师教科研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和制约性的功能,其正确与否、强度大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科研态度的优劣、教科研内容的确定、教科研原则的把握、教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教科研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影响教师的教科研成效。 动机具有三方面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可以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促使个体积极、主动、投入地参加活动,增加个体活动的持久性和长效性;二是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和对象,促使个体积极地完成活动任务,达成预期的目标;三是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后,个体是否能够继续坚持进行下去,同样也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如活动指向个体的预定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会得到强化,反之,当活动背离个体的预定目标时,相应的动机得不到强化,导致活动积极性的降低甚至使活动完全停止。当前,“教科兴教”“教科兴园”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教科研是振兴教育事业、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教科研的动机直接关系到教科研的成效,把握教师的教科研动机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成效。依据教师的心理需求,可以将教师的教科研动机分为几下几种: 1.为了服从上级安排 教科研是教师的工作之一,而当教科研成为一项自上而下的任务时,教师此时所产生的则是“为了服从上级安排”的被动动机。以这种动机为初衷的教科研在行为目标上,以能够完成本次任务为目标,教科研成效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则不在其目标行列;在行为方式上,教科研流于形式,教师容易草草了事,不能主动进行切实的教科研研究;行为强度会随着任务的进程而逐渐减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