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海云主编
页数:307页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63199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经济形势及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为了适应会计教学的需求, 更好地反映会计实务的最新变化, 对《会计学基础 (第三版) 》进行修订, 组织编写了《会计学基础 (第四版) 》。与第三版相比, 第四版的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 (1) 根据近期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颁布的最新准则及相关法规要求, 对书稿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修改, 以尽量体现政策的最新要求 ; (2) 根据营改增试点办法, 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 (3) 对第三版中的错误、疏漏之处做了必要的修改。
作者简介
刘海云,教授,管理学博士,注册会计师,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基础会计教研室主任,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主持和主研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专著曾获河北省第十一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王利娜,教授,200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基础会计教研室副主任,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6部,主持和主研省级以上课题多项,2006年进入天津财经犬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
本书特色
经济形势及政策环境发生改变,为了适应会计教学的需求,更好地反映会计实务的最变化,对《会计学基础(第三版)》进行修订,组织编写了《会计学基础(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第四版的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1)根据近期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颁布的最准则及相关法规要求,对书稿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修改,以尽量体现政策的最要求;(2)根据营改增试点办法,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3)对第三版中的错误、疏漏之处做了必要的修改。
目录
第一节 企业与会计概述
第二节 会计的目标与作用
第三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信息质量要求
第五节 会计处理方法
第六节 会计循环
第七节 会计法规体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题
第二章 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等式
第二节 会计科目
第三节 账户
第四节 复式记账
第五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题
第三章 会计凭证、账簿与核算形式
第一节 会计凭证
第二节 会计账簿
第三节 会计核算形式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题
第四章 生产的准备阶段之一:筹资及主要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 企业筹资活动概述
第二节 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核算
第三节 短期借款的核算
第四节 长期借款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题
第五章 生产的准备阶段之二:原材料及主要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 原材料核算概述
第二节 原材料实际成本法的核算
第三节 原材料计划成本法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题
第六章 生产的准备阶段之三: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核算
第一节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概述
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题
第七章 企业生产过程及主要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 产品生产成本核算概述
第二节 产品生产过程主要业务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题
第八章 企业销售过程及主要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 销售过程核算概述
第二节 商品销售过程主要业务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
第九章 企业投资业务的核算
第十章 财产清查
第十一章 利润及其分配的核算
第十二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三章 财务报表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会计学基础(第4版)》: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的合理的推断,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工作总是在变幻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会计活动中必然存在许多变化不定的因素。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进行,需要对某些变化不定的因素进行逻辑推理作出符合客观的科学推断。例如,企业一般情况下是连续经营的,为了及时计算企业的损益情况,有必要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期间。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理论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会计实务中遵循的会计原则就是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日常会计核算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又是建立在会计原则之上的。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日常会计实务的基础。 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的含义和内容,人们的认识尚未完全一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要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其他企业或业主本人的经营活动。它明确了会计人员必须站在特定主体立场上记录报告该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严格划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及其他单位和上级主管机关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前提之一。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会计主体是会计人员记录和反映会计信息的立脚点,会计人员在记录和反映所有的会计信息时,都要站在某一单位的角度来判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属于哪项会计要素,这样才能清楚地区分所看到的会计信息是哪个公司的哪类信息,才能了解该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增减变动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情况下,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控股经营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及其控制的子公司均为法律主体,同时,各自也是一个会计主体。为了反映企业集团的总体情况,需要在母公司及其所控制的子公司的个别会讦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这时,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不是法律主体。由此可见,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实行独立核算的非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假设企业(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和进行清算。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限定了时间范围,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 从逻辑上看,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的延伸。因为,确定了企业是会计主体,势必要假设企业能存在多久。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只可能有两种,一是按照经营目标持续经营;-是经营不善导致破产清算。不同的发展方向决定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的本质是持续经营下去,在持续经营中发展壮大。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而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如,如果判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固定资产就可以按照历史成本即购置成本进行记录,而不是按照企业如果在解散时的清算价值入账,因为购置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出售,企业如果将固定资产出售,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因此,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应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成本中,保证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稳定性。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假定,而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需要企业定期对持续经营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做相应披露。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会计主体)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的时期。会计分期假设是从持续经营假设引申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要最终确定生产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企业经营期结束时一次计算盈亏。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需要及时的信息,因此,就需要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