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允亮
页数:19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305865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包括七章,是有关先唐文学地理观念发展的概述和具体阐释,这些内容按照研究对象的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个有机的系列,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对先唐文学地理观念中的重点问题深入探讨,又可以反映出它在先唐文学中的纵向发展;下编共一章,是按照不同的主题考察先唐文学中地理观念的作用和价值,这些主题涵括了不同的时代,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故通过各立专章的方式进行集中考察。
本书特色
地理观念是人们对自己所生活地理环境的认知,它包含神话、审美、政治、信仰等不同维度,文学则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中自然不可避免地寄予了他们对于地理的各种认识。在先唐文学发展过程中,地理观念的表达也是其不容忽视的主题之一。从殷商卜辞的巫风炽盛,到南北朝文学的山水勃兴,地理观念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学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本书以此为主题,就其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对诸如殷商卜辞、春秋史传、先秦诸子、两汉诗文、六朝小说、散文、赋作中的地理观念进行探讨,取得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这种以文学形式下的观念史考察为主的研究路径,是对当前古典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目录
目录
绪言 1
一、巫术与政治之间—商代卜辞地理观念探析 3
(一)神化的天地与四方 3
(二)原始崇拜下的山川自然 7
(三)政治视野下的空间区分 13
二、天象、地理与人事—春秋人文地理精神之一瞥 18
(一)分野天象与人世祸福 18
(二)地理崇拜与以人为度 23
(三)国家兴衰与道德伦理 27
三、奇幻、诗性与逍遥—《庄子》地理美学析论 32
(一)《庄子》的地理认知来源 32
(二)《庄子》的地理意境塑造 38
(三)《庄子》地理意境的价值与意义 43
四、扬雄州箴之创作及地理观念问题探讨 48
(一)扬雄州箴的创作时间 49
(二)个别篇章的真伪 53
(三)州箴地理观念探讨—兼及与《史记 三王世家》之比较 58
五、刻在石头上的信仰—东汉山川碑铭地理观念透视 66
(一)东汉山川碑铭的设立 66
(二)精英思想与民间信仰:碑刻中的山岳观念 72
(三)水的崇拜:碑铭中的川渎书写 77
六、高山、大海与天空—汉代乐府诗仙境观念析论 82
(一)上泰山,见神人—高山上的仙境 82
(二)东游四海五岳上,过蓬莱紫云台—大海里的仙界 87
(三)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天空中的仙宫 91
七、鬼魂、精怪与玄异—论汉魏六朝小说中的亭传鬼怪观念 96
(一)汉魏六朝的亭制 97
(二)汉魏六朝小说中的亭传鬼怪书写 101
(三)亭传鬼怪观念的生成 106
八、从德治典范到繁华梦忆—中古文学中的洛阳书写 112
(一)东汉:王朝德治的象征 113
(二)魏晋:清谈宴游的舞台 117
(三)南北朝:繁华梦忆的承载 121
九、观水有道—汉魏六朝江海赋考论 125
(一)从自然到审美:江海赋的出现与创作 126
(二)观念与知识:江海赋兴盛原因探析 130
(三)博物、审美与伦常:江海赋文化意蕴探析 133
十、道路与文学的侧影—汉魏六朝纪行赋考论 140
(一)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创作概况 141
(二)汉魏六朝纪行赋兴盛原因探析 145
(三)汉魏六朝纪行赋背后蕴藏的美学意义 149
十一、想象与现实的变奏—论先唐神游赋的虚构世界与现世空间 155
(一)从巫觋天地到神仙世界 155
(二)儒家伦理世界的发现 161
(三)玄学映衬下的现世胜境和新自然主义的诗意空间 165
十二、从文本到观念—论《水经注》中的江南元素 170
(一)《水经注》中的江南文献 171
(二)江南文献在《水经注》中的作用 176
(三)江南新观念的融入 180
后记 186
绪言 1
一、巫术与政治之间—商代卜辞地理观念探析 3
(一)神化的天地与四方 3
(二)原始崇拜下的山川自然 7
(三)政治视野下的空间区分 13
二、天象、地理与人事—春秋人文地理精神之一瞥 18
(一)分野天象与人世祸福 18
(二)地理崇拜与以人为度 23
(三)国家兴衰与道德伦理 27
三、奇幻、诗性与逍遥—《庄子》地理美学析论 32
(一)《庄子》的地理认知来源 32
(二)《庄子》的地理意境塑造 38
(三)《庄子》地理意境的价值与意义 43
四、扬雄州箴之创作及地理观念问题探讨 48
(一)扬雄州箴的创作时间 49
(二)个别篇章的真伪 53
(三)州箴地理观念探讨—兼及与《史记 三王世家》之比较 58
五、刻在石头上的信仰—东汉山川碑铭地理观念透视 66
(一)东汉山川碑铭的设立 66
(二)精英思想与民间信仰:碑刻中的山岳观念 72
(三)水的崇拜:碑铭中的川渎书写 77
六、高山、大海与天空—汉代乐府诗仙境观念析论 82
(一)上泰山,见神人—高山上的仙境 82
(二)东游四海五岳上,过蓬莱紫云台—大海里的仙界 87
(三)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天空中的仙宫 91
七、鬼魂、精怪与玄异—论汉魏六朝小说中的亭传鬼怪观念 96
(一)汉魏六朝的亭制 97
(二)汉魏六朝小说中的亭传鬼怪书写 101
(三)亭传鬼怪观念的生成 106
八、从德治典范到繁华梦忆—中古文学中的洛阳书写 112
(一)东汉:王朝德治的象征 113
(二)魏晋:清谈宴游的舞台 117
(三)南北朝:繁华梦忆的承载 121
九、观水有道—汉魏六朝江海赋考论 125
(一)从自然到审美:江海赋的出现与创作 126
(二)观念与知识:江海赋兴盛原因探析 130
(三)博物、审美与伦常:江海赋文化意蕴探析 133
十、道路与文学的侧影—汉魏六朝纪行赋考论 140
(一)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创作概况 141
(二)汉魏六朝纪行赋兴盛原因探析 145
(三)汉魏六朝纪行赋背后蕴藏的美学意义 149
十一、想象与现实的变奏—论先唐神游赋的虚构世界与现世空间 155
(一)从巫觋天地到神仙世界 155
(二)儒家伦理世界的发现 161
(三)玄学映衬下的现世胜境和新自然主义的诗意空间 165
十二、从文本到观念—论《水经注》中的江南元素 170
(一)《水经注》中的江南文献 171
(二)江南文献在《水经注》中的作用 176
(三)江南新观念的融入 180
后记 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