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贺根民等著
页数:461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333342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近世易代之际的诗学演进历程是中国文学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承担着总结传统和开创未来的双重使命,聚讼千年的唐、宋之争论,相互推演,构成彼此夹杂的文化变迁。
作者简介
贺根民,1971年生,湖南邵东人,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近世文学转型研究。出版有专著《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金瓶梅)评点美学》《中国诗学的道德批评维度》《文学教育识小录》《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编著《读懂王国维》,参与编撰《明清散曲鉴赏辞典》等。
目录
第一节 近世文学概念界定
第二节 近世易代之际诗学观念研究述评
第三节 复古主调下的创变倾向
第四节 诗学哲理传统的赓续和发扬
第五节 诗歌表达及批评的世俗化
第一章 宋元易代之际诗学的唐宋之争
第一节 宋元易代诗学唐宋之争概述
第二节 宋元易代唐宋之争的文化生态
第三节 唐宋之争的消解与化合
第四节 唐宋之争开明清诗学先声
第二章 宋元之际方回的唐代律诗演进观
第一节 方回的生平及律诗演变研究概述
第二节 方回的唐代律诗源流论
第三节 方回的唐代律诗正变论
第四节 方回的唐代律诗演变论
第五节 方回唐代律诗观对后代诗学的影响
第三章 元明易代诗学的情理之辨
第一节 简述古典诗学中的情与理
第二节 元明易代诗学的情理变迁
第三节 元明易代诗歌情理之辨的具体演绎
第四节 元明易代诗歌情理之辨的承变
第四章 清初文字狱与诗歌取向变迁
第一节 顺、康、雍时期文字狱概述
第二节 文字狱场域与文人心态嬗变
第三节 清初文字狱影响下的诗歌生态
第四节 文字狱视野下的诗歌取向流变
第五章 清初杭州词学思想与文化空间
第一节 “江村唱和”的空间观照
第二节 “江村唱和”与西湖景观
第三节 西湖文化与杭州词审美取向
第四节 清初杭州词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近世易代之际的诗学观念与文化变迁》: 性的偏向,不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之道。“①还原与尊重近世文学生态,诗文应当是文坛中最先受重视的文体,尽管其他文体早已显示它们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无论如何不应当遮蔽近世诗文发展的光辉,这理应是我们勾勒近世文学演变的基本认知。就此而论,吉川幸次郎之说对于扭转当下近世文学研究中韵偏颇,意义重大。近世易代诗学演变是一个传承与革新的过程,易代之际的社会生态和文化场域,赋予诗歌创作以别样的风采,它往往是救赎前朝诗学积弊、探寻发展新路的契机。近世的诗歌范式之争,至晚自严羽《沧浪诗话》批判宋诗之时就已经起步,其后,近世易代之际的文人,或就唐诗的审美特征,或立足于宋诗的文化品格,阐发各自的诗学理想,绘制符合时代发展的诗学演变图景。易代之际的社会转型、文人心态定位成为左右诗学走向的重要因素。”宋末元初的唐宋之辨,也体现出批评家在诗风不振的局势下力求摆脱困局的突围意识。“尽管自宋末永嘉四灵开始就倡导和呼唤唐音,但其毕竟很难从当下一片提倡教化、偏重议论的宋调中脱颖而出。宋诗的理性化和俗化倾向,以及江西诗派末流典故连篇、形象枯竭之弊,只有到了易代才有实质性的改变。从杂沓的宋调中重拾唐音,确是通过宋元易代才得以完成。朝代更替给予诗学原理以重新阐释的机遇,易代之际的诗学生态实现了文学思想的合理转型。 源远流长的中国诗学大厦,有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精神气候的因素,担负传承文明和礼仪教化的历代文人,其心态变迁是时代精神的具象反映。在左东岭的文化视野里,民族关系、理学观念与地域色彩是影响近世文学观念的三个基本因素:“朝代更替与民族关系构成近古政治变迁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对作家的文体选择与创作的审美风尚影响深远。”①伏脉于易代之际,继而左右一代文学的整体格局和基本走向,并最终影响到文人的文化抉择,易代之际的文化生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明清易代不亚于一场社会地震,强烈的文化认同差异促使诗人借以诗歌书写来记录活态的山河巨变,并以鲜明的批判精神来凸显文人的担当。痛心国事日非,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纷纷结社抗争,像以张溥、张采为盟主的复社,陈子龙、夏允彝组织的几社,他们大多在复古的旗帜下,奔走呐喊,创作了大量直面战斗烽火的诗篇,彰显士人气节和抒发炽热的情感。刘勇刚认为易代诗人陈子龙的诗歌是文化立场、时代精神和名士风度的多重反映:“他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是对民族精神的召唤,积淀着深沉的民族文化心态。他崇儒复雅的诗学精神,既矫正了公安、竞陵的空虚肤廓,又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残酷现实下,溶入了时代精神。他的诗合英雄柔厚之美于一体,既沉郁苍凉,又绮艳动人;既显现了一种英雄人格,又涌动着名士人格的潜流。”②长歌当哭的情怀、慷慨激越的诗风,陈子龙的英雄人格谱写明清之际诗人不屈抗争的集体意识,也滋养了清初的诗学品格和经世致用精神。 宋明理学是影响近世诗学的重要思想,这套近世形态的儒学系统深刻制约着诗人的立身处世、文化抉择。近世之前,良禽择木、良臣择主是很普泛的现象,绝少遗民群体或遗民意识。而自宋代以降,忠孝节义等观念已成为衡量文人道德底线的标尺,遗民与贰臣是拷问易代之际文人生存和文化抉择的重要命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