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放下即幸福

封面

作者:林清玄

页数:247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702004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林清玄优美的禅意散文,讲述日常生活中的禅意之美,通过这些文字,告诉人们如何以禅心对待复杂生活,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开悟,是林清玄散文中开启生活智慧的篇章。

选篇包括经典的《吾心似秋月》《平常心不是道》等文章,以精辟的禅诗为引子, 展现禅心带来的清冽沉静的力量,这力量让人温暖,也让人放下执着,得到自在。

禅者无他,只是开发自性,过一种有创意的生活罢了。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选大中小学教材,还曾被收入高考语文试卷。

本书特色

?禅心,不是生活的背反,而是把脚步举起,跨过一条理智与逻辑的界限,用直观来对应生活。

?禅心要不动如山,但山上有青翠的林木、鲜艳的花草,以及响亮的鸟声、吹动的微风。

禅悟,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的革命。

目录

第一辑 日日是好日

不是茶

世界如此广阔

桥流水不流

一毛吞海

不曾一颗真

我子天然

我有一布袋

一 尘

空出我们的杯子

动地一声消息尽

自己的眼目

众妙之门

不下棋的时候

第二辑 沉静的力量

抹茶的美学

地暖,或者春寒

荷花之心

沉香三盏

时到时担当

墨 趣

三昧华无相

观音观

采更多雏菊

痛苦来的时候

掬水在手

阿阇世情结

安心的时候

再谈神会

第三辑 重的东西,轻轻放下

一 味

达摩茶杯

吾心似秋月

你能钉补虚空吗?

梅花扑鼻香

居山与见道

庭前绿苔生

以智慧香而自庄严

无风絮自飞

平常心不是道

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智慧之羹

常在道场

临济启悟的一喝

第四辑 准备好微笑

心眼同时,会心一笑

出门便是草

一切水月

只手之声

不着于水

发从今日白

学看花

处处莲花开

卷 帘

记忆的版图

随缘与任运

家舍即在途中

第五辑 像风一样自由

像风一样自由

净土之风

去做人间雨

步步起清风

超群老赵州

禅皮诗骨

可以儿戏

体露金风

不与万法为侣

节选

不是茶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是日本无人不晓的历史人物,他的家教非常成功,千利休家族传了十七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师。

  千利休家族后来成为日本茶道的象征,留下来的故事不计其数,其中有三个故事我特别喜欢。

  千利休到晚年时,已经是公认的伟大茶师,当时掌握大权的将军秀吉特地来向他求教饮茶的艺术,没想到他竟说饮茶没有特别神秘之处,他说:“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发问者听了这种解释,便带着厌烦的神情说,这些他早已知道了。千利休厉声地回答说:“好!如果有人早已知道这种情形,我很愿意做他的弟子。”

  千利休后来留下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以外,茶一无所有。

  这是多么动人,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简单的动作、一种单纯的生活,虽然茶可以有许多知识学问,在喝的动作上,它却还原到非常单纯有力的风格,超越了知识与学问。也就是说,喝茶的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人的个性与喜好,用自己“适当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质。如果茶是一成不变,也就没有“道”可言了。

  另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关于千利休教导他的儿子。日本人很爱干净,日本茶道更有着绝对一尘不染的传统,如何打扫茶室因而成为茶道艺术极重要的传承。

  传说当千利休的儿子正在洒扫庭园小径时,千利休坐在一旁看着。当儿子觉得工作已经做完的时候,他说:“还不够清洁。”儿子便出去再做一遍,做完的时候,千利休又说:“还不够清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许多次。

  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对他说:“父亲,现在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石阶已经洗了三次,石灯笼和树上也洒过水了,苔藓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层新的青绿,我没有在地上留下一根树枝和一片叶子。”

  “傻瓜,那不是清扫庭园应该用的方法。”千利休对儿子说,然后站起来走入园子里,用手摇动一棵树,园子里霎时间落下许多金黄色和

  深红色的树叶,这些秋锦的断片,使园子显得更干净宁谧,并且充满了美与自然,有着生命的力量。

  千利休摇动的树枝,是在启示人文与自然和谐乃是环境的最高境界,在这里也说明了一位伟大的茶师是如何从茶之外的自然得到启发。如果用禅意来说,悟道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也就在此,过的是一样的生活,对环境的观照已经完全不一样,他能随时取得与环境的和谐,不论是秋锦的园地或瓦砾堆中都能创造泰然自若的境界。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千利休的孙子宗旦,宗旦不仅继承了祖父的茶艺,对禅也极有见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弥送给宗旦一枝寺院中盛开的椿树花。

  椿树花一向就是极易掉落的花,小沙弥虽然非常小心地捧着,花瓣还是一路掉下来,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着。

  到宗旦家的时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弥向宗旦告罪,认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点也没有怨怪之意,并且微笑地请小沙弥到招待贵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从席床上把祖父千利休传下来名贵的国城寺花筒拿下来,放在桌上,将落了花的椿树枝插于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后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对小沙弥献上一盅清茶,谢谢他远道赠花之谊,两人喝了茶后,小沙弥才回去向师父复命。

  宗旦是表达了一个多么清朗的境界!花开花谢是随季节变动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这叫作“缘”。无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无价值,这就是“空”。

  从花开到花落,可以说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见那清寂与空静之美,并对一切的流动现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宽容的敬意,他把空变成一种高层次的美,使“色即是空”变成“空即是色”。

  对于看清因缘的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不是那么难以领会了。

  老和尚、小沙弥、宗旦都知道椿树花之必然凋落,但他们都珍惜整个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惜缘”,惜缘所惜的并不是对结局的期待,而是对过程的宝爱呀!

  在日本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学禅者,他们都向往沉静、清净、超越、单纯、自然的格局,一直到现代,大家都公认不学禅的人是没有资格当茶师的。

  因此,关于茶道,日本人有“不是茶”的说法,茶道之最高境界竟然不是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透过茶,是在渴望着什么,简单地说,是渴望着渺茫的自由,渴望着心灵的悟境,或者渴望着做一个更完整的人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放下即幸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