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先鸿[著]
页数:177页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95730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奔腾的嘉陵江:解读苍溪农村信用社从“草根金融”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轨迹》是一部记录苍溪县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全书以“艰涩的穿越”“沸腾的土地”“铿锵的脚步”“激荡的跨越”“壮美的和声”“嬗变的光芒”“传承的力量”为脉络,串联起苍溪农信薪火相传、搏浪奋进的铿锵足音。 苍溪,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的国家贫困县,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20世纪50年代,伴随神州大地轰轰烈烈的“三大合作化”运动,苍溪县农村信用社应运而生。从此,她扎根广袤田野,蹒跚前行,先后由人民公社、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管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苍溪农信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县域”“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行业标杆。 六十三载风雨兼程,六十三载携梦飞扬。作者使出浑身解数,力图解读苍溪农信从“草根金融”到“商业银行”的密码,通过字里行间塑造三代农信人豁达与坚韧的性格,演绎撼天动地的故事,揭示在时光深处闪耀的精神与灵魂。
作者简介
何先鸿,1968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广元市广播电视台记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广元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广元市第七届科技拔尖人才。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出版著作《惊天动地》《沉淀》《六月的音符》《阳光童语》《月牙是鸟》《坚硬的记忆》六部,长篇报告文学《幸存者说》荣获“四川文学奖”。
本书特色
苍溪,四川北部山区的国定贫困县。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鲜血染红的嘉陵江边走来一群勤劳勇敢的人们,与边远山区的经济贫困作艰苦卓绝的斗争。作者使出浑身解数,力图解读建社创业六十三载的苍溪县农村信用社从“草根金融”到“商业银行”的密码,通过字里行间塑造三代“农信人”豁达和坚韧的性格,滚烫的热流演绎着那些撼天动地的故事,不屈的灵魂在时光深处闪耀……
目录
第一章 艰涩的穿越
1.太阳下的诞生
2.困境中的成长
3.蹒跚前行的磨砺
4.坚硬的记忆
5.姗姗来迟的春天
第二章 沸腾的土地
1.渐渐激活的视野
2.“包”字创造的奇迹
3.踏平坎坷成大道
4.扎根原野的绵绵情怀
5.助力苍溪“庭院经济”
第三章 铿锵的脚步
1.崭新的开始
2.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3.弹奏颤音的策略
4.打造“硬实力”
5.活力“小康示范村”
第四章 激荡的跨越
1.划时代的里程碑
2.灾难面前的担当
3.理念转变进发的动能
4.勇立潮头的“尖兵”
5.光耀“生态庭院”
第五章 壮美的和声
1.猛上台阶的奥秘
2.“农贷四包”胜真金
3.着力打造流程银行
4.无声大爱传远方
5.树见花开
第六章 嬗变的光芒
1.不竭的源泉
2.奋进与超越
3.蓝天下的翱翔
第七章 传承的力量
1.抹不掉的记忆
2.“变”与“不变”的哲学
3.向幸福出发
尾声奔流不息的嘉陵江
节选
《奔腾的嘉陵江:解读苍溪农村信用社从“草根金融”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轨迹》: 河地:琳琅山上的一棵树 权培先,1937年9月出生,80岁。1957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河地人民公社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1964年2月担任河地信用社主任,直到1999年退休。 刚到信用社那阵,只有一间房子,我想办法隔成两间,一间办公,一间当寝室,和会计挤在一张床上睡觉。35年在信用社工作,说实话,具体的事情没有会计干得多,驻队和搞政治运动耗费了大量精力。当过28年的模范和先进,信用社连续22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夜深人静,尤其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里蹦跳出来,然后静下心来感叹,像我们这些人是咋过来的啊?靠的是什么一步步向前行进? 琳琅山中的四槽沟水库是我奉献青春和热血的见证,当时没有大型机械作业,全靠人力干下来的,真应了那句话:“人心齐。泰山移。”1969年冬天,公社书记安排我现场负责施工,每天上工数百人,多的时候上千人,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激动人心。硕大的碾滚子足足有两吨重,要60人才拉得动,高亢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逢场天,有几千块就能够营业。河地距龙山40里,去营业所取钱,天不亮就出发,走10多里山路天才亮,办完手续拿到钱后,又大汗淋漓地往回赶,老百姓早围在信用社等候了,往往吃午饭就是下午三四点。后来,河地到龙山修通公路,我就买了一辆自行车,有一次下坡没及时刹车,摔倒在路上,脸被划开一寸多长的口子,满脸都是血,却还紧紧地把装有15000元的钱包抱在胸前,忍痛回到河地街上,到卫生院花六角钱简单包扎后,急忙到信用社上班。 我时时刻刻紧绷责任意识这根弦,按照国家“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指导方针,努力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坚持“确有物资、物资适用、群众欢迎”的贷款原则,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好贷款发放的每个环节。因此,在信用社工作几十年来,我经手发放的贷款基本无损失。 桥溪:炼就“火眼金睛” 罗家德,1937年出生,80岁。13岁担任互助组小组长,没有多少文化,边干边学,先后担任过大队长和村长,再后来在桥溪公社当不脱产干部,担任武装部长和文书。1961年底到桥溪信用社工作,1996年退休。 刚到信用社那阵,乡政府安排主任驻队,就我这个会计驻守“大本营”。那时,信用社家底薄,社员股金1100元,存贷总额6319元。做账只有从零开始,请人搞月底报表和年终决算,边看边学,慢慢就自己动手做,好在自己算盘过硬,记性不错,乘法口诀倒背如流。接下来,连续两次差了10元钱,让我万念俱灰,毕竟每月工资才14元,赔20元公款,家里的老人老婆和孩子又吃啥?于是,我收拾好被盖准备回老家务农。主任知道我的想法后,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了我,我泪流满面,心想:在乡政府,四届党委的领导都首肯我认真负责,踏实肯干,把公章和枪都交由我保管,从没有出现过差错,咋到了信用社尽出岔子呢?我深知肩上的责任犹如重担,痛下决心干出一番事业来,从那以后,我格外小心,时常提醒自己…… 1972年夏天,由我接替桥溪信用社主任。桥溪,与旺苍接壤,老百姓大多数居住在山腰,以农为主,副业单一,全乡7 000多人口,存贷总额2万多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组织存款靠坐在办公室是等不来的。旺苍杨家岭煤矿的煤炭畅销,效益好,我先后登门拜访多次,最终杨家岭煤矿成了我们长期稳定的客户。有一年腊月,听赶场的老百姓说桥溪某大队某人从甘洛回来,挣了不少钱,我放下手中的工作,走二十多里山路赶到他家,好说歹说,终于组织到15000元存款。每到年终,各大队和生产队搞分配,我将钱带上兑现,有一回,回到信用社一核查差27元。就那几个生产队,好在通过回忆,我锁定了其中某个人。于是我立即拿上手电筒,一头扑进黑咕隆咚的夜色里,哪还顾得害怕,到了那个生产队,和队长一起敲开财务保管员的门……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桥溪信用社终于摘掉“落后帽子”成为一级社。 在信用社工作几十年,我觉得与政府部门处好关系,才有利于信用社的繁荣发展。热情为老百姓服务,甘愿做人民的老黄牛,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关爱。我是这样做的,因此,受到家乡父老的尊重。无疑,这就是亘古不变的鱼水情! ……














